“有人没工作、有工没人做”矛盾并存
为什么多数毕业生不愿留在湛江工作?
问卷调查显示,32.5%毕业生选择了“工资太低、福利不好”,28.2%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12.6%是因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岗位”。选择“其他原因”的毕业生,大都在括号内填上“离家太远,要回老家发展”。
对于“工资太低”,湛师毕业生小宇(化名)有切身感受,现在他已被市某中学录用,“工资应该有两千多吧,我有同学去了珠三角学校的,工资是我两倍甚至更多。”
湛师就业办林老师表示,尽管学校60%学生来自粤西,但多数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去珠三角等地,因为“本地待遇一般、岗位有限,另外县区教育系统招考时间滞后”。海大就业指导中心秦科长介绍,“2012年海大6445名毕业生中,只有470多人留在湛江,约占当年毕业生数量7.3%,而这470人中,湛江籍毕业生占了半数之多。”
一边是毕业生因为工作环境不理想而选择离开;另一边却是湛江“企业招工难”的现象突出。来自市政府的一项数据显示,2012年我市制造业需求人数最多,约10万人,占了需求比重的42%,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及批发零售业,各占比重19%和13%,其余行业均不足5%。相对充足的制造业、服务业岗位,与我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愿望、专业取向存在很大差异,“有人没工作、有工没人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大学毕业生纷纷外出就业的重要原因。
然而,一位大型企业负责人表示,去年集团在粤西设立事业部,所需高管大多需要从珠三角“挖角”,以高于当地的待遇把他们“请”到湛江来。高端人才的紧缺已经是当前湛江人才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改善城市“大环境”是留人关键
“湛江产业集群比较少,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些大环境不改观,很难留住人才。”湛江某私企高管向记者透露,湛江饲料加工、水产加工、电饭煲等企业的产业集群相对完善,但吸纳人才能力有限,而电子、网络、现代服务业等企业比较少,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狭窄。他建议,硬环境方面,要建设更加多元化的产业集群,城市交通设施要改善,让人才有更多机会选择以及舒适的出行环境;软环境方面,要提升人文环境和城市形象,多在媒体上进行正面宣传。
海大学生处副处长邓朝晖则表示,要让更多毕业生选择湛江,一要提高当地工作福利待遇,二要改善城市整体环境。“环境很重要,现在学生为什么爱往大城市跑?因为那些地方发展前景广阔,符合他们提升自我的需要,以工资为例,就算广州和湛江起薪一样,都是两千多,但五年后在广州的月薪能升到一万,湛江呢?”
“湛江整体的薪酬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包’分量不够,如何留得住毕业生?”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说,他建议政府为毕业生创业、下基层就业提供相应补贴或政策扶持,同时借着大项目落户湛江的契机,进一步改善本土就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