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城乡差别教学资源均衡发展
近年来,由于农村很多孩子涌进城区读书,造成农村教学环境越发萧条了,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老师外流现象严重。
在雷州一所农村小学从教20年的陈老师深有感触,他说,农村中一些成绩相对好点的学生,只要家庭经济稍微允许,家长就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城区教育。班中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一个偌大的教室,零星坐着二十来名学生,并且很多学生无心向学,所以老师上课状态也大不如前,感觉没劲。
他说,想当年,一个班有40多名学生,自己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整个人劲头很足,总想教更多知识给学生,担心下课铃声早一秒响起。班级学习氛围比较浓烈,一到课间时间,学生就抓紧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探讨。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也很自觉,在相互帮助中你追我赶,整体成绩很优秀。
学生成绩逐年下滑,老师上课找不到成就感,教学劲头也逐渐减少,甚至个别老师得过且过,反正“用再多功夫也看不到像样的成绩”。这也造成不少优秀老师“狠心”离开农村学校,到城区教书或者另谋出路。
众多因素凑在一起,无形中导致了恶性循环:学生少,老师没劲,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质量下降,对学生吸引力逐渐减弱,学生家长就设法让孩子离开这个教学环境。对此,学生外流现象严重,潮水般地涌进城区。但毕竟“僧多粥少”,总有一些学生未能如愿进入目标学校。
眼下,农村与城区的教育差距逐年拉大是个不争事实。当务之急,是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拉近两者的距离。其中,均衡发展教学资源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近年来教育创强,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跟上标准要求了,但在软件方面投入力度还不够。“梧桐树”有了,接下来亟须引来“凤凰”。
对此,刘松灵谈了自己的看法,建议师资分配要均衡,教学配备要齐全,具体要做到“填谷不削峰”,逐步缩小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另外,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呢?他认为,一是选派优质老师到师资薄弱农村学校支教、交流,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二是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互帮互助,资源共享。
如何吸引更多优秀老师到偏远的地方教学,稳定教师队伍?徐闻的做法值得借鉴。徐闻县根据上级要求,计划按照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现实条件等综合因素,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等级对前往偏远学校教书的老师进行适当补贴,把优秀老师留住在边远地区提高教学质量。
市十二小的谭校长建议把教学资源当成一盘棋,全盘考虑,对教师和教学资源等进行优化配置。
记者从市教育局了解到,我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119.41万人,其中随迁子女在校生12.53万人,占义务教育在校生的10.49%。从2008年以来,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解决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2012年,我市实现了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人数达到81.28%。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人数为10.1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