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10月30日,鸟瞰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工地。该项目当时的规划目标是成为中国第一高楼及世界第二高楼。 本刊记者 肖翊I摄
《摩天城市报告》数据显示,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楼中有87%在中国,5年后,中国的摩天大楼总数将超过800座,是现在美国总数的4倍,其中80%将建在经济不发达的内陆地区。中国在建及规划的摩天大楼投资总额将超过1.7万亿元人民币。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提高容积率、向天空要空间是必然趋势。对于房企而言,建设“第一高楼”可以提升企业品牌,甚至在企业拿地方面具有优势;而对于地方政府,“第一高楼”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甚至提升政绩,正是在这一系列因素推动下,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陷入了建设摩天大楼的热潮。
对此,著名职业经理人、港澳资讯CEO唐骏(微博)曾在《中国经济周刊》发文指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高楼的欲望和目的是一样的,他们都是为了展示自己国家或者城市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不断建设的一座又一座摩天大楼,除了借此炫耀人类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骄人成就之外,更是想展示这个国家和城市的经济、财富和时尚。”
“然而,与当年的美国、日本相比,中国现在的‘高楼冲动’却是另一番味道。如果说上世纪30年代的纽约需要通过高楼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而日本在60年代通过建设高楼来证明日本战后的复苏,那么当今中国各大城市兴建摩天高楼则是一种‘暴发户’式的炫耀,更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摩天大楼已经不再是技术、先进、时尚和实力的唯一象征,这种模式已经过时了。”
“如果想通过建造‘世界第一高楼’带来‘名片效应’,给世人留下一个城市印象,这是一个幼稚的思维方式。一个城市给别人留下沉淀的不是你拥有了‘世界第一高楼’,而是城市的规划、交通、环境等公共服务,更是这个城市百姓的精神面貌和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