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在湛江市技师学院的宝钢技术班里,上海宝钢派出的老师对学生们进行授课。 林石湛 摄
学校与企业进行校企双制合作,开办定向培养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近来,这种“订单式”培养人才的模式在我市各高校和中职(技工)院校流行开来,并深受企业和学生好评。这种模式是如何运转的?在大项目不断进驻湛江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能否缓解我市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为此,记者日前探营校园,走访企业,采访人社部门,听取各方声音,关注和思考湛江 “校企双制”办学之路,期待校企联姻走得更稳更好更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优秀技能人才。
模式:专人授课、 还有补贴
3月20日,在湛江市技师学院的一间教室内,来自上海本部的高级工程师宋飞正在给学生授课,讲解炉窑工业技术知识。这个班是学校与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开办的“宝钢技术班”,订向培养30人。
与普通班相比,这个班有些与众不同。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经理曾跃辉介绍说,这些学生有一年的培训时间,其中3个月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公司自编的教材,由上海本部的老师过来授课,然后学生到上海本部学习3、4个月左右,了解企业的整体概况。结束后有一个考核,通过考核的将在明年三四月份就会成为公司员工。
双制班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还需要向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和培训奖励费。“在培养期间,学生享受公司提供的奖学金,还有班费、工作服;不定期到企业里面进行相应岗位的培养,在这期间,他们可以和其他员工同工同酬。”
其实,钢铁项目一落户湛江,校企联姻培养钢铁技能人才也随之拉开序幕。早在2009年,上海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就与我市技校联手开办了电气自动化、机械装配与维修专业班,连续5年共招生390人。其中毕业的学生已分别到了上海宝钢集团和湛江钢铁有限公司顶岗实习和就业。
同样,专门为中科炼化项目服务的广东茂化建集团也于去年9月开班,共招收“化工仪表”、“电工”、“钳工”三个专业共18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