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文化崛起托起蓝色梦想

2014-04-10 08:57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刘金凤

    服务重统筹 文化惠民生

    政府主导的精品创演、“送戏下乡”推动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文化艺术惠泽群众

    文化之根在民间,文化崛起的最终目的是文化惠民。为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求,省市各级文化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戏剧、送展览、送春联等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去年,广东省文化志愿者巡演送戏到湛江,领队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送戏下乡,就是让基层的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享受精品艺术的熏陶。从巡演数十场的情况来看,在广大的基层,群众对精品艺术的渴求是很迫切的。”

    为了创作一批可以陶冶人、鼓舞人的文艺精品,去年7月,一场以“蓝色崛起”为主题的海洋题材的文艺精品创作活动声势浩大地展开,省市优秀文艺家们深入湛江军营、乡村,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本土文化特色的文艺精品,为湛江五年崛起提供文化支撑与精神动力。活动共收到各类文艺作品750多件,经过组织专家评委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初评、终评,共评出获奖作品113件,其中音乐类28件、美术类26件、书法类10件、工艺美术类10件、散文类20件、诗歌类19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新年音乐会、春节联欢会、八一军民联欢晚会、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开、闭幕式表演……政府为精品艺术搭建了一个群众共享的舞台。自2012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我市标志性的文化活动,市委市政府响应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要求,坚持“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文化惠民理念,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春节联欢会同样简朴而不失喜庆,节目更注重地方特色。节目中的歌舞、相声都是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说湛江事,叙湛江情,抒发了对家乡赞美之情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说起去年举办的第八届艺术节,许多湛江群众仍津津乐道。第八届艺术节采取政府买戏、剧团送戏下乡的方式开展,演出的场次之多、参加演出的队伍之众、覆盖面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堪称历届艺术节之最。“送戏下乡”把一场艺术的盛会办成人民的节日,让文化艺术真正惠泽群众,让群众享受到艺术的感召。

    在民间,群众文化也蓬勃发展。湛江市开心广场成为群众文化展示的一个群众性舞台,年演出节目100多场,数百万人次受惠,“周末去哪里?看开心广场”已成许多老街坊的习惯。在社区,群众自发组成的曲艺社、排舞、歌舞团等民间团队的文娱活动,几乎天天都在开展,夜幕降临的公园或广场,总有一支支唱歌的、打太极的、跳舞的队伍热热闹闹。每逢周二、周四,赤坎区“颂新声”曲艺私伙局都会开锣演出,已经坚持多年。“颂新声”曲艺团有二十多人,都是粤曲爱好者,其中不乏从曲艺一线退下来的演员。80岁的陈玉金是曲艺社里年纪最大的,负责小提琴演奏。她曾在深圳曲艺团工作,退休后回到湛江,加入了曲艺团,享受与志同道合的团友们再交流的乐趣。赤坎区文化馆馆长杨龙凤告诉记者,类似这种粤曲私伙局,光赤坎就有30个左右,都是由市民自发组织,政府加以引导,定期举办私伙局大赛和选送曲艺团体到省参赛,以此鼓励私伙局发展。去年,我市派出4支队伍参加第二届广东省粤曲私伙局大赛摘金夺银,喜获8项大奖。

    港城文化的春风,吹绿了每一寸土地;文化惠民的阳光,照射着每一扇门窗。城市的魅力,也许就在于文化的阳光洒满小巷深处,走在霞山、赤坎的老街上,忽闻某个院落传来咿呀的唱段、梆子敲锣鼓响;瞥见某座老宅的院子繁花盛开;法国梧桐新叶拥簇枝头,斑驳建筑令人怀古思幽。还有,老人在阳光下安详地晒着太阳,孩子在广场上快乐地奔跑……

123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球首创!“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即将交付
  • “小海豚”护航十五运!湛江赛区志愿者誓师出征
  • 科技点亮校园!岭南师范学院科技教育帮扶活动首站走进麻章二小
  • 十五运会跳水男单3米板决赛  33岁“湛将”何超夺得铜牌
  • 2025年世界蹦床锦标赛落幕  “湛将”李政寰助力中国队夺得混合团体金牌
  • 激动!自豪!众多“湛将”现场见证全运会开幕式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