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感受焦墨画的风骨和气象么,去看宋国琦的画展吧。5月25日至6月初,宋国琦焦墨画作品邀请展在湛江45号美术馆举行。
这是宋国琦第六次来湛江,但这位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求新的陕西画家,带来的60多次山水花鸟作品,却是首次在湛江亮相。
走进展馆,大山的气势扑面而来。当中丈二尺幅的《黄山烟云》,焦墨落点如漆,写线有如锥划沙,雪松、云烟、奇石、山体在计白守黑中呈现,有拓印的质感。这是雨后初晴的山,山间云雾缭绕,阳光晕染,气象万千。《瑞雪丰年》图,近看是点线黑白,远观呈现的却是华山雪景,雪压松枝的雄壮与圣洁。再看《喜庆图》,丈二尺幅,图中100只喜鹊,各有形态,左边满溢的荔枝,黑与红的冲撞,呈现出吉祥的喜庆。
最见线条功夫的,在《秋实图》中可见一斑。藤萝上挂着三只葫芦,两只鹅引颈顾盼,画面简洁,富有农家庭院的生活气息。鹅的造型从颈到臀线长60多公分,线条连贯,一气哈成,更难得之处是线长表现出鹅毛的质感,既不毛燥也不生硬,简直是神来之笔!
看惯了传统中国的水墨山水,乍看焦墨画,如饮烈酒、浓茶,那线条的力度、画面的气势充满阳刚气息,黑白的单身深入,既透着老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的智慧,又有着单纯所产生的美感。画家以焦墨代色,巧施构成,独具一格,在黑白世界里熔铸着自己对生命的热爱,熔铸着自己数十年在书法、篆刻中体悟到的美学品格。
显然,宋国琦熟谙“计白当黑”之理,通过线条与空间布局,营造出有如锥划沙、折钗骨、屋漏痕、高山坠石的险境。为了丰富表现形式,画面以焦墨为风骨,用皴擦表现大山复杂而多样的色行,用零碎的块面和繁茂多变的留白,表现山体无尽的机理,增加层次感。
传统的中国画以水墨为上。水墨画虽单纯,但因有浓淡变化,“墨色五彩”,多层次的水墨色度能表现不同的层次和效果。焦墨画的难,难就难在用单一的墨色,单一的绘画手段,靠着用笔和布局,表现丰富的绘画题材。
用焦墨表现花鸟实属不易,但宋国琦知难而上,首创用焦墨表现花鸟,并于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焦墨花鸟画展,展出60多个品种80多幅作品,一下轰动了美术界。在此后,他继续在焦墨的道上探索,深入生活,走访了全国各名山大川,积累无数写生素材。心中有山水,下笔如有神,他笔下的名山各具特征,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他必定是热爱生活的,在他的画中,既有山水的精神劲头,又有花鸟的诗情画意,既有西北的葫芦飞禽,又有南方的荔枝花卉。他的画,章法简洁,有如制印开合,巧在空灵,妙在呼应;笔墨变化也是以“写”代画,在点线速缓、疾徐、疏密中 “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中国画山水的太多,前人已经有过太多的高峰,再难攀越,选择焦墨作画,是宋国琦艺术上的“另辟蹊径”。因焦墨之难,鲜有在焦墨道路上求索的,吴昌硕晚年有时出现焦墨,但偶而为之,以小品居多,黄宾虹晚年山水画偶用纯焦墨,也多是小开册页。宋国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缘于他明白焦墨书画成败取决于用笔,而他对自己的用笔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这位军人出身,并对艺术有着崇高追求的艺术家,早在1984年开始潜心研习书法篆刻,已经在书法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要有难度才有高度,我喜欢单纯、直接、高古、有力的东西,焦墨画更能表达我内心对美的向往。”宋国琦告诉记者。
知焦墨画之不易,宋国琦以“抱一守冲”之志,雄狮捕象之力苦心经营,多年来已经犁出了属于自己的轨迹:两次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焦墨花鸟焦墨山水个人画展,7次在陕西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广州、南京,郑州,西安,青岛,湛江,徐悲鸿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等十几个城市举办巡回展,其潜心研究并撰写的有关焦墨画的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刊物,为焦墨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