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的“文章湾中村”今天已成为赤坎新江路。图/记者 陈凯杰
前日,本报刊发了《“文章湾中村”今何在》一文,在读者当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报纸出来当天,记者就接到了一些街坊的来电——“太好玩了,我们家当年就住在那条村的!”“又回到童年了,这是多么难忘的回忆。”……电话中,街坊们兴奋地与记者分享他们印象中“文章湾中村”的点点滴滴。
记者从中了解到,“文章湾中村”其实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随着赤坎跃进路改建而逐渐城市化的,但其中的一些街景,还遗留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说不完的童年趣事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吴文强,跟记者讲述他当年生活在“文章湾中村”的一些童年趣事。他说:“我们这些孩子到了60年代大多都十来岁了,那个年代大家都比较穷,没有零食吃,就想办法捡橙子皮、玻璃樽、玻璃碎、铜线、牙膏壳卖给收破烂佬,攒够钱,就三五成群到高州街买牛耳饼,1毛钱一个,吃得津津有味。”
那时每到晚上,附近的部队如果放电影,消息很快就传到村里。人们早早吃完晚饭,全家男女老少就拿着小板凳往赤坎运动场跑,或者到康宁路某部队大院观看。
村子里最好玩的地方要算屋后的“河粉社”,用竹子围着社场,场内堆满用于辅助柴草燃烧的谷壳堆。外围有两棵木槿树,小孩爬上树,然后像跳水运动员一样“扑通”一下就跳进谷壳堆里。其次就是钻猪圈。冬天来了,猪也卖了,猪圈还堆着稻秆,村子的小孩就三五成群地躲进里面讲起故事来。那时很多人家的房子是用木板及竹笪盖的,户户相通,小孩子就喜欢从木金字架爬上去,然后越过隔壁去玩,连木架上的老鼠也吓得四处乱窜。
村子的邻居日常喜欢煮番薯、芋头,煮熟后便用小竹筐盛着。见到邻居小孩,都会分些给他们吃。年间哪家有喜事或亲戚捎来糕饼,也互相分给各户一份。大人要外出,就将小孩交给邻居的老人代为照看。台风来了,人们互相帮助用绳、竹木扎稳屋面的茅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