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葺后的“擢秀书室”。记者 林明聪 摄
吴川振文镇坉上村有一间“擢秀书室”,它是四个革命战争时期(辛亥革命、大革命和二战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革命志士的一个重要据点。虽然历经300余年,但经成重建,现在是村民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日前记者在坉上村看到,擢秀书室的屋顶用青砖筑起而成,门的左边清晰地雕琢着“擢秀书室革命旧址”八个大字,门的右边有吴川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碑匾。擢秀书室展厅的左右两侧的墙壁上,雕刻着在辛亥革命、大革命和二战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四个历史时期曾活动于擢秀书室的革命志士的概况,共29人,共有石碑45块,1.2米高,总长达21.5米,堪称“碑林”。“从这些碑牌可见坉上村革命薪火相传,对革命贡献巨大。”村民陈伯说。
记者从有关资料了解到,擢秀书室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是培育文人学士的书塾,为湛江市辛亥革命的两个杰出领导人物之一、该村的陈鹤舫先祖上所建。1908年,陈鹤舫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胞兄孙眉先生的引导下,参加了“同盟会”,从此擢秀书室成了辛亥革命领导人活动的重要据点,孙眉先生先后多次来到坉上村,住在鹤舫先生家,指导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后,陈鹤舫出任高州府首任都督,二次革命后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等职。陈鹤舫和湛江的杨益三是湛江市辛亥革命的两个杰出领导人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擢秀书室也是革命党人的战斗保垒。2007年,经老同志多方努力和搜集资料,经申报,吴川市政府批准擢秀书室为“革命旧址”。2009年,坉上村的外出企业家和村民积极捐资,重建了擢秀书室。
擢秀书室门口悬挂着一块由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农家书屋”的牌匾,书室的右边有一个图书角,三个立地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了大量图书,如今,不少村民和学生成为这间“农家书屋”常客,他们在这里不但接受了革命教育,也获得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