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餐
郑燮有诗,诗曰:“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此写竹之诗,恰似罗慧然老师的真实写照。在芸芸岭师教工中,她就像一株挺拔的青松般,虽然没有玫瑰的妖娆,也比不上秋菊的清香。但当风雪席卷大地时,它仍然坚定地伫立,像站岗的士兵。而那些娇嫩的鲜花,早已枯萎,在风雪中失去了勃勃生机。一路走来,罗慧然老师一直在践行着竹的品质:做一抹墨竹,铸造傲骨。
竹之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上任之日,兢兢业业。自退任之时,清清白白。罗慧然老师在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十年如一日,无论是严寒酷暑,仰或是雷鸣电闪,她都雷打不动地过着家里、图书馆这两点一线的生活。
她将图书编号,以便于学生借阅,也为自己整理、分类图书提供了便利。那时候,科技并不发达,图书的编号与借阅记录只能靠手写,熟能生巧,罗慧然老师练就了一手漂亮的艺术字。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重复的工作是枯燥无味的,但罗慧然老师却从糟粕中提取了愉悦的精华。在她看来,无论从事哪一种工作,都必须全身心投入,用热情和责任迎接每一天。
活到老,学到老。在罗老师眼中,图书馆是精神和智慧的栖息地。而书籍,则是人类文明进步大的阶梯。罗老师看过许多书,涉及的图书种类繁多。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只要有时间,老师都会捧起一本书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世界。即使忙得天昏地暗,罗老师也会见针插缝地阅读一两篇文章。
罗老师谈吐之间,常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但她并不自矜,一直秉行谦以待人、与人为善的优良品行。
竹之骨:活出最美的自己
下乡“三同”运动中,罗慧然老师曾随大部队把大半个湛江都跑遍了。钦州、廉江、雷州、信宜、电白、吴川、遂溪、徐闻…….处处都留下了罗老师忙碌的身影。下乡期间,同吃,同住,同劳动。吃的是农村的小菜,住的是破旧的茅草房,睡的是有些摇晃的小阁子,干的事最苦最累的活。可罗老师并不介意,她开朗活泼的心境一如既往。
她说,她并不怕吃苦,她只是单纯地关心村子里的长远发展,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一次次下乡旅行,不仅让罗老师领略了各个地方的风情,更是她坚定一个信念: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问起她下乡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说到:“最美的不是路上的风景,而是自我挣扎的一个过程”。旅行的途中,除了要克服寒冷,病痛,枯燥反应等生理困难外,还要战胜内心的自己。当问到他她有没有想过放弃的时候,他回答:“曾经想过放弃,但找不到放弃的理由。”很从容的一句回答,却是她面对困难时,不放弃,一路坚持到最后的最真实反映。
竹之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退休多年,如今的罗慧然老师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然而,她的心态仍然十分良好。当问到罗老师是不是有自己独特的养生技巧,她莞尔一笑:“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时间充裕的话,与其去跑步,我更喜欢多看几本书。”随后,她又补充到,“与其注意锻炼,不如着眼健康饮食。平时我喜欢吃清淡点的,这对人体有好处。”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罗慧然老师都面带微笑。她笑着说,大学时代,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如果条件允许,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感受一下别样的风土人情,会让你对生命有更通彻的了解。
当我们谈到大学生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罗慧然老师的建议是全力以赴。在大学期间,即使你无法优秀到让别人敬仰的地步,至少不能挂科,不能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上画上不光彩的一笔。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积极进取,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学习好,理解好,然后在=再慢慢用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无媚无谗无卑无亢,不名不利不矫不矜。这就是罗慧然老师,一位正直睿智的人。
又是一年冬来时,岭师园里的青竹仍然舒展自己的枝叶,不曾俯首低垂腰脊曲弯风霜雨雪更令你精神倍添。衷心祝愿罗慧然老师以后的日子过的想墨竹那般,竹子开花节节高。随着竹香,一路渐行渐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