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释义 “问教问学”

2014-12-28 17:03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刘金凤 姚炜菁

    湛江新闻网讯: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教授作客岭南师范学院“岭南大讲堂”,与广大师生释义“问教问学”,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

    李培根1948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7年毕业于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获博士学位,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李培根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事、校事、校园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短短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就此,“根叔”成为网络热词。

    教育要有批判精神

    “教育的问题的确很多,说大就是我们的教育方针,说小就是创新教育的方法方式。”讲座一开始,李培根就直奔主题,指出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有“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理性,“因为批判一定要基于理性”;其次就是要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教育改革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上,“道”是更加重要的。

    “现在的大学正在努力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但是这首先需要教师也具有批判性思维,而且是需要更多的理性的批判思维。我们很多教师很努力,很富有牺牲精神,做了很多的改革。但是,可能做的很多事情是无关宗旨的东西,换句话讲,是失去灵魂的改革。”李培根说。

    真正心灵自由的人,一定善于学习。“其实对一个心灵很自由、很开放的学生来讲,他在学校里面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面学到东西,不仅仅是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东西,他从学校里的生活中间、很多细微的地方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并且不断升华自己的人格。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心灵开放、心灵自由者敢于批判并善用批判性思维。”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在李培根看来,教育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办学的中心,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导不是包办和包揽,如何导才是关键。“事实上,现在的大学都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因为在大多数学校里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其实教师应该更多地在一种‘无我’的语境中去思考教育问题,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中第一性的存在。”

    但同时,李培根也认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不是意味着要对学生进行放任的态度,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教师而言还体现了一种人文情怀,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应该从深层次、从哲学的高度,从自由存在的意义上,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意义的尊重上去理解。

    当然,对学生来说,学习就应该像孔夫子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一样,学习要“为己”,即学习是要为了更好的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为人”,不是为了实现别人的预期和目的。

    教育抵达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抵达

    李培根说,作为教师不能把自己仅仅看成是教书的工具,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工具。因为,“教育最高的境界不应该是知识的抵达,而是心灵的抵达。我们应该试图让学生更容易找到他们的自由存在。”

    创新教育不是一件奢侈品,不仅仅局限于重点大学,不仅仅局限于优秀学生。因此,教育如何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这是教师们需要思考并实践的。因材施教的关键也是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引导学生具有什么样的视野?这是体现教育水平的。比尔•盖茨号召大学生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素养,它本身可以引发求知欲。关注重大问题本身还是一种人文情怀。我认为,问题视野比知识视野更重要。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是更重要的。”李培根说。

    如何还原教师的基本人格? “其实就是还原教师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李培根认为,教师自己要有独立精神、自由意志,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教育者需要更好地成为自己,在对学生的引导中不断升华自己的人格。

    他认为,所谓师者之要,就是在自己内心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让学生心灵给自由留下广阔天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全球首创!“湛江湾1号”养殖平台即将交付
  • “小海豚”护航十五运!湛江赛区志愿者誓师出征
  • 科技点亮校园!岭南师范学院科技教育帮扶活动首站走进麻章二小
  • 十五运会跳水男单3米板决赛  33岁“湛将”何超夺得铜牌
  • 2025年世界蹦床锦标赛落幕  “湛将”李政寰助力中国队夺得混合团体金牌
  • 激动!自豪!众多“湛将”现场见证全运会开幕式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