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领域再破冰,普惠金融之后,大众征信也被提上日程。1月5日晚,央行在其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平安旗下的前海征信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这也就意味着,国内的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将正式开启,“三马”再战江湖有望喝到“头啖汤”,而个人征信市场的竞争或在今年年中打响。
真正取得牌照尚需时日
早在2014年8月,首批第三方征信机构获批企业征信牌照,标志着中国征信体系建设迎来关键一步,之后央行共发布了3批企业征信牌照共计34家,但迄今尚未有一家第三方征信机构获得个人征信牌照。此前,已有不少商业机构表达了要申请个人征信牌照的意愿。
此次《通知》的发布就对个人征信牌照的发放给出了较为明晰的时间表,意味着国内的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半年后将正式开启。按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说法,将对规范发展征信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央行开启个人征信市场,并不意味着大门已经敞开。“这并不是说央行开始下发个人征信牌照,只是表明央行开始正式受理申请。规定的受理时间6个月,意味着个人征信的市场竞争会在年中打响。”一家在名单上的征信公司内部人士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征信业务被监管层放行,公司也要进入做好准备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因为届时获得牌照的征信机构,在对接公共部门数据上将大获优势。
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雷鸣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央行拟向商业机构开放个人征信业务,目前这八家机构只是按要求做好准备,真正取得牌照尚需时日。“换句话说,上述八家公司只是有可能会成为首批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资格的个人征信商业机构,最后能否全部拿到还要看各自的准备情况”。
个人征信系统比较混乱
央行为何要放开个人征信市场?雷鸣表示,主要是由于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发展缓慢,很多人得不到信用服务。“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拥有两三千家针对个人的征信机构,即便现在仍有300多家。根据个人消费等记录来建立个人征信体系,早已被美国社会所普遍接受。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现在的个人征信系统比较混乱,不仅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数量很少,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连最基本的业务都难以提供,更别说建立较完整的个人征信体系了”。
据了解,我国目前个人征信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一对一的定向采集,另一种则是结合个人的消费数据、水电煤气等信息的批量采集。而能提供个人征信服务的“正规军”也只有央行征信中心及其下属的上海资信公司。
截至2014年10月底,征信系统收录1963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和8.5亿自然人信用信息。根据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的研究,中国信用市场至少千亿规模,开放个人征信服务市场,既能提高信用服务水平,又能促进经济发展,这符合本届政府向改革要红利的思路。
八家公司未来或各有侧重
从央行公布的名单来看,这8家机构的股东背景多元,“三马”再度聚首:芝麻信用隶属阿里系的蚂蚁金服,腾讯征信有限公司隶属腾讯,而深圳前海征信中心则隶属平安集团,由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马”所领导的“金马部队”将再次在互联网金融破局中抢占头筹。
与此同时,鹏元、中诚信等老牌征信公司亦入列;中智诚征信是一家成立于2013年9月的民营第三方征信公司;拉卡拉征信背后是第三方支付业界龙头之一拉卡拉;而“北京华道征信”则由创业板上市企业深圳银之杰控股。
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雷鸣表示,从名单来看,首批八张征信牌照颇有试点意味,每家企业的优势和劣势都不一样,针对的市场也不同,预计这八家机构未来在个人征信业务方面也将各有侧重。“除传统的征信机构外,还有芝麻信用等从事互联网征信业务探索的机构,这或许会给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在起步阶段就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对此,蚂蚁金服首席信用数据科学家俞吴杰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发展给个人征信行业带来了跳跃式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的行为变成24小时可记录。“因此跟传统征信业的数据相比,互联网征信的数据涉及范围更广,种类更多”。
影响
对个人生活影响可能将无远弗届
尽管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潜力巨大,但也有业内人士判断,短期内开展征信业务盈利恐怕面临挑战,这些机构在发展中期的挑战在于数据整合,而长期则在于产品、客户的开发能力。
雷鸣也告诉记者,个人征信比企业征信还要更难做一些。整合数据资源将是最核心的问题,未来竞争点也在于谁能够将数据融合起来。“举例来说,蚂蚁和腾讯各自拥有支付宝钱包和微信这一类的超级客户端,无形中降低了成本,也比其他征信公司更有优势。一旦他们拿到牌照,就可以将自身的征信业务与手机APP结合,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可能是无远弗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