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岁的新城中心小学教师陈少娇好善乐施。本打算于7日上午参加一个爱心活动,但因临时发现一位痴呆老人因迷路无法回家,只得默默忍受“团队”埋怨,只身护送老人回家,后再“火速归队”, 回归到由民间爱心人士组成的慰问团队里,马不停蹄与大家一起奔赴乡村,看望困难群众。
无疑,陈少娇只身护送痴呆老人回家,本身也是一个“爱心活动”。因此不妨说,陈少娇当天是参加了两个“爱心活动”,做到“连环行善”。当然,这两个“爱心活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尽己所能,关爱他人。陈少娇如此“连环行善”,虽不是惊天动地之举,但却也耐人寻味。由此及彼,笔者不禁想起了这样一件事。那天早上,在公交车,笔者发现一位后来才上车的年轻人竟和一位老人争起座位来了。最终,老人还是让座了——年轻人那模样,挺凶的。对此,乘客们都议论纷纷,表达对年轻人的不满。从年轻人和其同伴的交谈中,笔者才知道,他们正赶着去参加一个“学雷锋献爱心志愿”活动。 “学雷锋志愿者”变成被人诟病的“无礼青年”,令人哭笑不得。值得注意的是,像那年轻人一样“学雷锋献爱心”者,在我们身边并不算鲜见。同样是去参加爱心活动,那年轻人顾此失彼,陈少娇矢志不移。说到底,那年轻人和“连环行善”的陈少娇相比,缺少真正献爱心关爱他人的诚意。
我们知道,习惯成自然,当做好事成一个人的习惯时,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其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助人解决困难也就成为其第一要务。笔者想,陈少娇也是把做好事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了吧!要不,她怎么会在打算参加一个爱心活动时,又临时只身护送痴呆老人回家呢?说起来,把做好事当成习惯,并不是容易的事。要培育这样的好习惯,我们应把做好事看作快乐的事,应该坚信好人有好报。可以说,在助人中收获快乐,从助人中收获幸福感和自豪感,与单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或名利上的满足相比,更为可贵。说到底,陈少娇的“连环行善” 源于做好事的习惯。这告诉我们,当做好事成一个人的习惯时,凡人善举就会时时处处绽放灿烂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