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罗州街道为完善城区网络化管理,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创建居民自治型组织——邻居理事会,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延伸街道的触角,化解矛盾,服务群众,建设平安和谐社区。(11月4日《湛江日报》)
邻里和谐友善,守望相助,是大家所共同期望拥有的和谐邻里关系。廉江罗州街道建立百余个邻居理事会,遍布街道各个角落,充当邻居与邻居之间的沟通桥梁,拉近了邻居之间的距离,让人不仅看到了社区管理的创新,更重要的还有邻里的温情。
在如今新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隐私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提高,同时,在无形中邻里之间的距离也在渐行渐远,有的人一回家一关门,连周边邻居长啥样也不认识,遑论常串门聊家常了。而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小问题,如管道漏水、装修噪音等则常困扰着邻里关系,甚至会因这些小矛盾引发大纠纷,邻里之间拳脚相加、对簿公堂亦不鲜见。那么,邻里之间应如何把握好相处的分寸,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笔者认为,邻里的相处之道贵在“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同住在一个小区的居民犹如置身在一个“大家”之中,要实现和谐交往,首先要待人友善,合群团结,同时,也要尊重邻里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保持恰当的社交距离。如此,方可让“大家”里的各个小家庭成为好邻里。
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邻里和谐是社区和谐的前提,创建居民自治型组织——邻居理事会,通过一“织”一“拆”,创新了社区管理机制,实现了邻里和睦。邻居理事会进行的动作“织”,即通过“织”好居民生活“民生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办好事、做实事,从而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目前,罗州街道建立了130个邻居理事会,分布范围广泛,解决问题的深度也会更广。“民生无小事”,邻居理事会围绕社区内的热点问题提供服务,成为社情民意的“收集站”,社区居民的“救助站”,这就意味着对于社区内的民生问题,可及时整改;对于社区内的突发事件,可及时应急处理。而邻居理事会进行的动作“拆”,即通过其管理机制,及时化解邻里矛盾,“拆除”邻里之间的隔阂墙。邻居理事会的触角延伸到大街小巷、每家每户,对邻里之间的生活摩擦问题可及时介入处理,并通过致公开信、开座谈会、上门谈心等形式,令社区内的党员、老干部、驻片民警和各界人士成为邻居理事会的成员,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如此,有利于居民培养换位思考的思维,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改善邻里关系。
廉江罗州街道的邻居理事会制度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有益尝试,期待出现更多的社区管理创新机制,让大家的邻里情更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