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东政法大学开始试行“刷卡考勤”制度,本科生需要在上课前和下课后在指定设备上各刷上一次校园卡,没刷卡即认定为缺课。然而,考勤制度一经公布就引发了争议。有学生对办法的实际操作性、惩罚力度等提出质疑。也有学生认为,这属于“强迫上课”,和大学的自由精神相悖。
常听到这样的论调:上了大学就自由了。诚然,大学升学压力相对减少,课外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也更多。比起初、高中生埋头苦读的日子,大学生活确实是更为丰富多彩,似乎给人营造出大学“无限制的自由”假象。事实上,不少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放松了课堂纪律方面的自我要求,迟到早退、缺课旷课现象普遍存在。
刷卡考勤,违背了大学自由精神?显然,大学自由应以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为重,大学自由并不等于“松散无纪律”,放开管制为所欲为。课堂考勤不会对大学自由的精神有所损害。相反,纪律严明的课堂秩序对大学教育的良好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了解大学自由的核心精神之后,方能理解校方苦心,真正意义自由应当是有约束的自由。
对上班族来说,员工“刷卡考勤”司空见惯,对学校而言,刷卡考勤则是一种“尴尬”。上课前刷一次,下课后刷一次,以此证明这个学生这节课是在课堂上的,刷存在感。即使忽略学生“找人代刷”的漏洞,学生都能卡刷进课堂营造“济济一堂”的课堂繁荣,想必教师们亦心知肚明,靠刷卡考勤“上座率”是高上去了,但“听课率”不见得会提高。
抓刷卡不如抓课堂。事实上,由于高校考核评职称时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多少,论文发表多少等缘故,造成一些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花费大量心血上好课的教师在职评时往往遭遇尴尬,教学这一块的权重微乎其微。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大学生接受正面熏陶的最佳场所,经验证明教师照本宣科“填鸭式”的课堂一般不受学生待见。要想让学生回归到课堂上去,笔者以为高校应该在教师评价体系上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显然,教师上课上心了,学生听课就会走心。焉有逃课之理?自然就没必要出“刷卡考勤”这种下下之策来提高学生的出席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