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新闻采访课如何上?

2016-11-25 10:05 来源:湛江新闻网 作者:宋立民

    “千里风云契,一朝心赏同”。昨晚,北京的北与南海的南契合了,窗外的冷被墙内的热融化了。岭南师院音乐厅,楼上楼下过道里密密层层、水泄不通。校宣传部领导、新闻系主任始终站着听讲——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教授给同学们上了两节终生受益的“新闻采访”课。

    随手抓上来大一新生——其中一位是学习运动保健的——采访文化名家钱文忠和享誉中外的“烟斗大师”“雷州陈”,学生的腿都在哆嗦,说话语无伦次。但是在小崔老师的指导、提醒、助推下,一刻钟进入角色,完成采访,赢得阵阵掌声,如此神奇的现场教学,恐怕在全国六百多家新闻系也颇为罕见。更重要的是,台下的新闻专业与非新闻专业的学子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叫采访,哪些问题必须问,哪些问题不能问,哪些问题点到为止,那些问题穷追猛打;明白了记者如何放松,如何让被采访人放松,如何营造一个有话说、想说话、会说话的和谐环境。

    我想,这样的两节课,是台下的弟子终生难忘的:原来新闻采访的“学问”是老实的又是狡猾的,是需要准备的又是无法准备的,是需要学习过采访技巧又时时处处都是技巧的——这一切来自平时无数次成功的与失败的实务实践,来自脚踏实地的反反复复的训练。

    小崔这两堂课,说是给学生上的,更是给老师与领导上的。如今,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名单已正式“出炉”,岭师名列其间,要率先转变为应用型大学。所谓的“应用型”,就是接地气,扎硬寨,不尚空谈,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更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的新的潮流。反观我们的课程设置与师资培养,恰恰与“应用”二字南辕北辙:没有牢牢抓住(实力局限也抓不住)“采写编评”四大“吃饭课”,这概论、那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与其它八不沾九不连的课程开了一大堆,仅仅为了一门课的考试过关。没出学校门,教材已经买了废品,出了学校门,更是全然不知为何物。由于急急忙忙扩展专业,文科、理科、工科无一不上新闻专业,抓紧引进博士硕士,大批连“本报讯”都不会写的“学者型老师”占领讲台,结果是可以讲“西方传播”十几种理论的博士论文,不会讲导语的写法,更不会做一个像样的标题。学生问一句“老师能不能写个倒金字塔的消息我们瞧瞧?”即刻傻脸。因为那个硕士博士是为了拿学位、做论文,与“应用型”的学生培养毛关系没有。而慌慌张张从媒体引进的“高级职称”,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却是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仅仅了解个皮毛。从业经验三节课讲完了,学生仍然不知道如何采访、写作、编辑、评论。

    说来惭愧,年年都有各局委领导——多半是乒乓球的球友——让我推荐“笔头子好一点”的学生,因为基层太需要写人物通讯、概貌通讯、深度报道、调查报告、工作总结的干部,可惜笔者能够拿得出手的弟子寥寥无几。我在课堂上说:你们四年专门写调查报告、深度报道行不行?毕业还怕没有好单位?然而不行,孩子们学习了新闻学概论,还要再学传播学概论,几十门课都要及格。毕业之际仍然懵懵懂懂。

    新闻理想不是空中楼阁,社会使命感是了解社会之后的感悟,这一切建立在接地气的实践与实务。所以,弟子们最要紧的是研读经典作品与深入第一线实践并重,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不然,如同林语堂先生说的,一支天天这样那样训练而不准备上场打仗的军队,活活是一个“形式主义”花瓶。面对祖国的花朵,花着大把的教育经费,这是疑似犯罪的行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