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湛江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吹响了创建文明城市的号角。2015年2月,湛江成功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11月30日《湛江日报》)
自2013年4月,湛江正式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政务环境在优化,12345热线成了市民的“办事员”,有烦心事、为难事、需要政务部门处理解决的事,只要拨通电话,就会有持续跟进;我们的法治环境在优化,法制宣传教育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流动的普法车就是流动的宣传阵地;我们的市场环境在优化,“信用湛江”网开通,让“老赖”终于受到了应有的约束;我们的人文环境在优化,图书馆、美术馆、体育场馆免费开放丰富了市民的文体生活;我们的生活环境在优化,大街大路“白改黑”、小街小巷“旧变新”,交通秩序渐渐变得“井然有序”;我们的社会环境在优化,“天眼”覆盖保人身安全,“阳光”厨房保舌尖安全;我们的生态环境在优化,“湛蓝的天、湛蓝的海”就是湛江最佳的“宣传片”……上述皆是创文以来湛江的“城变”,而在笔者看来,湛江创文以来的最大得益,不是“城变”,更是“人变”——湛江人的文明素养、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从“城变”到“人变”,靠的是创文的“惯性”,靠的是习惯的力量。
社会文明进步是一个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个人而言,这种“文明”体现在对“习惯”的约束上。无论是要求大家不乱扔乱吐、保持环境清洁,还是要求大家不乱闯乱停、遵守交通规则,这些“约束”其实都是在帮助市民转变生活习惯,是让习惯符合文明的过程。湛江创文要取得成功,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只有全体市民彻底摒弃那些与经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与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的不良习惯,才能让整座城市更加接近文明。
创文发力,久久为功。多年过去,湛江人的身上的文明“种子”开始生根发芽,一言一行中皆可见“文明”的影子。不乱扔乱吐是“文明”,不乱闯乱停是“文明”,过街走斑马线、车辆礼让行人也是一种“文明”。湛江人渐渐体会到,“文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当这些良好的习惯普遍形成,其又反过来成为塑造文明的基石。文明渐渐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不需要别人提醒、不需要刻意准备就能自觉而为的习惯。这种自觉而为的“文明”,让湛江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充满了人情味:各类“湛江好人”在我们的身边成为标杆,引领着全体湛江人向善而行、从善而为;各类志愿服务团体成了新时代湛江人助人为善、奉献爱心的新平台,当这座城市的某个角落某个群体需要帮助与支持的时候,爱心与温暖眨眼便至。
创文,让湛江变得更美好,美好的不仅是城市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更是城中生活的人的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风尚在湛江得到了有力的实践。越来越多湛江人在向“文明”靠拢,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正能量满满的向心力,在这股向心力的吸引下,湛江人的“心”与“力”前所未有地团结在了一起,因为文明创建而形成的自信,让湛江人对于未来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有了这股向心力的支持,湛江人必能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目标,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