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一辆牛车、一把锄头、一条乡道…… 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在从雷州英利镇区到六角村这条4.2公里的乡道上,人们常常看到他忙于做同一件事——义务修路。38年来,他不计较个人利益,默默地为乡亲们守护着一条平安回家的路。他就是雷州英利镇三武村78岁老人李俊烈。(12月6日《湛江日报》)
时值寒冬,读罢此报道,笔者心中顿生暖意。对于善行来说,如果只是做一件举手之劳的好事,或许不难,可如果长达38年都在坚持做一件事,而且是劳累身心的大事,主角更是78岁的老翁,这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一个老人、一辆牛车、一把锄头、一条乡道……这幅爱心修路的画面发生在雷州英利镇区到六角村这条4.2公里的乡道上,爱心修路人便是78岁的老翁李俊烈。在村民眼中,这条乡道为交通要塞,关系着2万多群众的交通出行,而李俊烈更深谙路通才能财通的道理。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与38年的坚持,李俊烈不计较个人利益,默默地为乡亲们守护着一条平安回家的路,为乡亲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爱心修路的善行方便了群众,却辛苦了自己,但想必老翁的心中同样感到无比温暖与愉悦。
坚守38载爱心修路,何以无怨无悔?只为了担起曾经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的责任。1978年,李俊烈担任三武村的生产队长。看着这条泥泞不堪的乡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萌生了一个足以支撑他38载爱心修路的想法:“我要为群众做点实事”。为了干好这件民生实事,他一干就铆足了劲,一干就是38年。这种坚守精神,让人钦佩,让人感动:作为一名将近耄耋之年的老翁,他并不是在家颐养天年,反而劳心劳力在修路,为社会奉献“余热”;更令人感动的是,他用了38年的时间,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的担当。李俊烈的爱心修路之举,心系基层群众的坚守精神,无疑为更多基层干部提供了值得学习的“样板”。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基层是党和群众联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基层工作联系群众更紧密、更直接,服务群众更靠前、更贴近,因此,要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基层干部必须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群众之所急、所需、所盼。期望有更多基层干部像李俊烈老人一样,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最后一公里”越来越顺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