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上午,武汉光谷海水稻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研究院将搭建起“科企合作”的研究平台,聚集创新要素,开展分工合作,形成研究合力,切实保证我国率先取得海水稻所含功能基因的知识产权。
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表示:“希望能把海水稻的性状和我们的‘红莲’系结合起来,实现杂交优势,将来研发的杂交水稻能在盐碱地种植,并且实现高产。”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发表示,海水稻的价值在于其耐盐碱性,希望海水稻能推广到世界各地。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生物学家李新明建议,海水稻是非常新的稻种,应该开展全面研究,在加强基因挖掘的同时,做好常规育种;国内科研团队应摆脱过去单打独斗的研究局面,为海水稻这一课题协同攻关研究。
1986年,遂溪人陈日胜及其老师罗文烈在虎头坡海边的芦苇荡中发现了一株海水稻。他收下了这株水稻共计522粒种子,经过26年繁育,育成“海稻86”。其抗盐碱、抗病虫害、耐涝等特点被认定具有很高的种质资源价值。
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李新明通过对“海稻86”进行基因组测序和标记,并与89个国家3000个水稻品种基因组数据库序列比较后发现:“海稻86”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籼稻种,拥有64869个独有变异。通过对生长在淡水和高盐条件下的“海稻86”和常规稻种的基因转录组比较分析,在“海稻86”中发现大量盐诱导基因,为后期分离抗盐基因打下基础。
与此同时,陈日胜20多年的种植研究表明,种植海水稻对治理盐碱地的作用明显。昨日,青岛农业大学与长江大学生物研究团队展示海水稻耐盐碱能力实验结果:种植海水稻的盐碱地,其盐碱度明显降低。
数据显示,我国有61%的耕地没有水源保证,撂荒的海岸滩涂和盐碱地高达十几亿亩。水稻作为用水最多的农作物之一,如果能突破抗盐碱的难题,必将实现产量的飞跃。海水稻作为一种独特的种质资源,恰好提供了这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