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应该从小抓起,从教育入手,而且要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应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笔者的观察,某些中小学在这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尝试。有的小学把开展孝文化特色教育, 帮父母洗洗脚、揉揉肩,作为一所村属小学每名学生必修的“孝心作业”。学校的校门、校道、走廊等以孝文化含义命名,设匾立牌标示,建立孝文化人文景观。校广播站播放《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全校师生齐声诵读。课余时间,学校组织少先队员们下村入户慰问长辈,开展课外问孝活动。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关爱父母长辈、尊老爱幼、诚实友善既是传统文化精神,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之义。小学开展孝文化教育不仅是为了校风建设和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让孩子们把孝心带回家,促进家庭和睦和谐,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如今,在家主动帮忙做家务、做农活,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一种习惯。
有的小学则用另外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中。如以“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为主题开展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引进思品、语文、综实、数学、音乐、美术等课堂,经常把爱国将领、敬业人士、诚信商人、身边善人的事迹编成故事,讲解给孩子们听,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校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征文比赛,举行“核心价值观引领我成长”主题班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背诵、问答等活动。通过活动,孩子们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懂得了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下了做一个是非分明、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铿锵誓言。
总而言之,人不学,不知义。做什么人,立什么志,具备什么样的道德素养,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是关键。因此,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其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就需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多用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更需要形成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课程,以坚持不懈的德育和美育,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引导家庭和社会主动配合学校教育,让良好的社会风气与学校的教育成果相辅相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