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廉江市青平镇水仔村分布各地的村民都收到一条“建设家乡路灯迎新年”的捐资倡议书微信。于是,珠三角、上海、湛江等地的捐款纷纷汇来,水仔村亮化工程顺利展开,村民喜不自禁:今年春节要“亮堂堂”出行。(据12日《湛江日报》)
在不远的过去,广大居民期盼的幸福生活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农村的“个体时代”,就是农民发挥积极性,努力提高自家的生活水平。如今的新农村建设,在这个的基础之上,着重加入了完善公共服务的内涵,让广大的农村地区越来越“城市化”。廉江水仔村安装路灯,开展亮化工程建设,就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典型体现。
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一个绕不开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资金从哪里来”。去年,国家层面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安排40亿元,解决2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安排资金170多亿元改建新建乡村公路18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安排12亿元对中西部部分地区农网进行完善,启动无电乡的建设工程。另外,各地根据情况的不同,省市等层面也有资金投入。除此之外,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就是村集体收入与村民的集资。
可喜的是,有的村民即使长期外出经商或工作,但依然心系故土,乐意为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出一分力。尤其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途径,让村民们得以“一呼百应”,迅速筹集资金。
利用网络手段筹资,体现了广大村民的新农村建设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做好长期准备,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民动员,城乡互动,上下协调,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