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近,又是墟日最繁华的时期,记者走访遂溪一些乡镇墟区发现,处处人头攒动,车水马龙,好一派乡村贸易图。
春节将至,村民正在忙着选扫把回家搞好卫生,过好节。
竹器最抢镜
16日(农历十二月十九),是遂溪县河头镇的赶集日,因为年关将近,当天的墟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各个摊位上,摆放着各种手工制品、日用工业品,还有各种风味小食品等。手工制品种类最多的是竹器,有竹筐、谷围、簸箕、竹笼、竹筢、竹筛、扁担,竹凳、竹椅、竹锅盖、竹笠和竹烟筒等,这些竹器手工精细考究,简直就是竹器大荟萃。
一摊主告诉记者,虽然塑料日用品盛行,但一些农村人还是习惯用竹制品,竹器也是常年有卖。“就拿我们摊位来说,平时的墟日可以卖四五百元,到了年关,高峰期可以卖出两千多元,竹器生意还过得去。”
年货最畅销
乡下人过年,足足忙了一个月,逢墟更热闹。但从农历十二月中旬起,天天是墟日,通街年货,百货商行货物琳琅满目。
在一卖春联摊位前,七八名村民正在挑选春联、年画等。一村民告诉记者,遂溪河头人称春联为“门对”,家家户户大门两边一般都贴“来往顺利”、“出入平安”等平安联。所有的门都贴上“门对”,有些人还不过瘾,还贴到米缸上、贴到饼筐上、贴到果树上,以便抬头见红。
此外,凡是跟过年有关的货物,比如带喜字的碗筷、带红色的扫把,还有红萝卜、红框煤油灯等等,都受到村民的热捧。
小贩最活跃
墟日这天,农户把自己生产的粮食、日用品挑到墟场进行交易,小商小贩更是闻风而动,把城里的商品运到乡下的墟场上叫卖。“墟日”的商品交易一般按商品的内容分类,如粮食方面的有“米行”,家禽牲畜类的有“鸡行”、“猪行”,服装类的有“布行”等。各墟镇按其历史习惯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如洋青镇墟的大薯、沙古萝卜干,草潭镇墟的下录番薯、沙虫干,河头镇墟的南药穿心莲等。
墟日最热闹的要数另一类小商贩,如卖老鼠药、卖蛇药、算命、卖跌打药等。他们把其行业或产品的特点编成顺口溜高声叫卖。诸如:“老鼠药,老鼠药,家家用得着,一家买到了,邻居都安乐;上夜吱吱叫,下夜硬翘翘……”之类,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美食最风味
河头的小吃,亦别具风味。叶搭饼,是街边常见的小吃,甜和咸两种口味,咸者以花生、鳅鱼、虾米、咸萝卜等混合作馅;甜者多以白糖、椰丝、芝麻、花生等混合做馅,尤以甜味更受欢迎。皮薄馅靓,食过“番寻味”。
与叶搭饼齐名的,是一种叫糯米鸡的小吃。糯米鸡与鸡肉没什么关系,只因炸好后的糯米鸡外表金黄而凸凹不平,形似圆形刺球,外脆内鲜嫩,因形如鸡皮,故而简称。别看它外表看上去虽然没什么特色,可是内容很丰富,其外酥里糯,再加上其中涵养丰硕(料多),让你掰开看到后,口水都流出来了。
此外,还有煎堆、花生软糖、牛肉串等,均散发出独特的香气,让人找回儿时的味道。
交通便利人气旺
河头墟日的繁荣,离不开优越的地理交通环境。天刚放亮,便有遂溪河头、北坡、草潭、乐民及雷州客路、纪家等乡镇的居民,或肩挑背驮、或车载牛拉、或成群结伴,纷纷涌入河头墟区,同时还有沿省道远来的外地商人,大车小车拉货过来,不出两个时辰,便有上万人流涌入,墟区顿时开了锅。
据河头镇一镇干部介绍,近年来河头积极推进民生实事落实,其中修路架桥、改造农贸市场等,使交通更便利,市场更漂亮,墟区更兴旺,逐渐形成遂溪、雷州两地农产品交流的中心地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河头墟区人流量很大,平时不少于七千人,到了清明节及春节高峰期,估计不少于两万人。按照每人消费200元估算,河头墟日高峰期日消费额可达四百万元。”
记者了解到,之前当地人一般采用“相亲”的形式来选择对象,墟日是相亲最佳的日子。双方在媒人的牵引下在墟上的小店会面,以此决定是否“看得上”,以便进一步谈婚论嫁。只是,此风俗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因各种原因而逐渐消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愿乡村墟日这幅生动而热闹的景象,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