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让文化遗产成为行走的“文明”

2017-02-09 10:07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关月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狮舞”中南狮的佼佼者,遂溪龙湾醒狮团是广东省唯一参演2017年元宵晚会的代表,这次应邀登上央视元宵晚会,该团从上至下,极为重视。在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赴京团队将充分展示我市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特色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成果,多角度宣传推介湛江。(2月8日《湛江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巨大财富,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遂溪龙湾醒狮团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狮舞”中南狮的佼佼者,也是广东省唯一参演2017年元宵晚会的代表,其登陆央视元宵晚会舞台,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仅是湛江非遗项目展示自身风采走出去的重要一步,更是湛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文明湛江”的重要一步。登陆央视元宵晚会舞台的醒狮,成为了宣传湛江城市文明形象的吉祥物,成了行走的“文明”。

湛江这片红土之上,历史文化悠久,文化遗产众多。多年来,湛江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从报道中的两个细节,便可看出湛江人对非遗项目一贯的重视。第一个细节,是这次赴京的醒狮团是“在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和组织下”,“展示我市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特色民俗文化保护传承成果”。政府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视可见一斑。

我市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开发上,始终坚持“原汁原味”,不制造摆设的“花瓶”,而在行走的“文明”上下工夫。我们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活鱼”,保护方式主要是“养生”,而不是只保护“鱼干”。“活鱼”要在水中看,而民众就是“水”。去年底,湛江日报以“订报送票”的活动为市民奉上精品粤剧《户部黎公》,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便是“政府—民间—媒体”模式对文化遗产传承开发的一次成功尝试。

第二个细节,是“22岁的李杰仔,习武练狮已有18年,称得上是资深狮头”。一个22岁青年却有着18年习武练狮的经验,这一个“资深狮头”是名副其实。当得知赴京参演消息后,李杰仔“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来对醒狮的热爱、练习和坚守很值得,无怨无悔”,则更能看出非遗项目传承人对这些文化的坚守和坚持。而这一份坚守和坚持,是与湛江民众的支持分不开的。如果没有“活水”,哪里来的“活鱼”。即便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近几十年来,湛江人特别是遂溪人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却是分毫不减。湛江人充分利用大型文化活动、国内外文化交流、传统节日等平台,通过活态展演等方式,让醒狮等文化遗产变成与人亲近、有温度、有生命的“教科书”。

未来,湛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一步成为行走的“文明”,就要好好考虑如何让这些非遗项目融进“数字时代”。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吸引新生代的喜爱,这些都是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