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算得上是收蔗‘神器’了,一小时可以收割50吨甘蔗!”18日,在湛江农垦广前公司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一位技术员告诉记者,自从本榨季投入使用,这些从国外引进的大型甘蔗收割机超高的工作效率,简直让种了几十年甘蔗的他们“惊呆了”!
(2月21日《湛江日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当前,我市正处于大发展、大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扩容提质、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工业用途的拓宽,我们对农产品特别是绿色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不少地方出现田地丢荒、农村空心化、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挑战。要从一个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要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定迈进,我们必须做好农业现代化这篇大文章。
从农耕时代走向现代社会,农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机械化,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机械化。在大部分湛江市民的印象中,很难把科技、创新、机械化、产业化等“高大上”的名词,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联系到一起。但这次在湛江农垦广前公司甘蔗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上演的甘蔗机械化收割演示,则足以扭转这一印象,让广大市民明白“科技含量”“机械装备”等赋予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台“收蔗神器”就能抵得上400人的收割效率,其中蕴含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省人工”。因为一台收割机的使用,就能让400名工人从甘蔗收割中解放出来,那么他们就能去城里打工或者从事其它工作,这样所带来的工作效率和收益将是无可估量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农业机械化是解决农村空心化和田地丢荒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我市不少农村,已经出现这样一种情况——“70后”有一多半没有在农村种田和不会回到农村种田,“80后”有八九成以上没有在农村种田和不会回到农村种田,“90后”就更加少有在农村种田的了。这些本应是农田耕作主力的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经到城镇中打工或创业,留守在农村的以老幼妇孺居多,他们的劳动力有限,这样就会有一部分田地面临“有地无人耕”的困局。要破解这一难题,农业机械化无疑是一个突破口。试想一下,一台甘蔗收割机能顶400人,那么其它机器呢,当整个农业生产流程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那么又会有多少劳动力获得解放呢?
只有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才能撑起“希望的田野”。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相关管理部门要总结在推动糖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经验,用政策杠杆、税收杠杆等,引导好适度规模经营,将适合湛江市情的农业机械化与生产工艺改造、良种良法推广、品牌营销构建等有机结合起来,用机械化让更多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让更多的田地因机械化而丰产。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培训,培养出能与农业机械化相搭配的现代农民,让有文化、有技术、有想法、有干劲的年轻一代来释放农业机械化的效率与活力。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见识到更多高效、惠农的农业“神器”,能看到有更多农业种植项目因农业机械化激发活力、取得突破。希望农业机械化能为湛江支撑起一片“希望的田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