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近年来成为湛江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近日,记者采访发现,“瘦身”持续成为年例的主题,宴席间少了奢华,多了乡情,少了攀比,多了理性,回归到朴实的道路上。(2月23日《湛江日报》)
年例是粤西特有的文化习俗,尤其是年例中的传统文化表演,比如飘色、木偶戏、草龙舞、傩舞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如何传承并发扬这份文化习俗、这些文化瑰宝,是我们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报道中提及,“‘瘦身’持续成为年例的主题”。但笔者认为,“瘦身”仅仅指出了湛江年例变化中对奢华宴席、攀比情绪的抛弃,从报道中看来,湛江年例转型是“加减法”一起做,“减”的是攀比风、奢华味,“加”的是民俗风、文化味,一“加”一“减”共同发力,更让人感受到了年例的“真味”。
为年例做“减法”,“减”的是攀比风,“减”的是奢华味。过去,有些地方做年例过程中的铺张浪费被人诟病。“一桌菜保守估计也要三千块钱左右”“一天下来,人就像被榨干一样”“吃不完的只能去喂猪喂鸡”……这些报道中的描述,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的年例活动确实存在讲排场、做攀比、争面子的情况。而在物质饮食方面太在意,反而弱化了年例“亲朋欢聚”的本质,如此下去,年例只能变成比拼菜式的“吃场”,因此给年例做“减法”,是势在必行。要把攀比风“减”下去,才能在年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杜绝铺张浪费的文明之风;要把奢华味“减”下去,乡里乡亲、亲朋好友才能静下心来好好品味相聚的喜悦、民俗的传统。
相比起“减法”,近年来湛江年例所做的“加法”更值得称道。为年例做“加法”,“加”的是民俗风,“加”的是文化味。在湛江,越来越多乡村意识到“文明”的重要性,而作为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年例,其在传承与发扬“文明”的过程中就应“担主角”“唱大戏”。无论是吴川举办首届粤西年例文化节,将年例文化与特色民俗充分结合起来的做法,又亦或是各地“赴宴者在稻田里席地而坐用餐”“用爱心办年例”“主打文化牌办年例”“在巡游彩车上挂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语”的花样百出,其本质都是在为传统年例做“加法”,“加”一分民俗风,“加”一分文化味,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做了“加法”的湛江年例,当中的民俗味更浓了,也进一步还原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湛江年例民俗文化的宣扬,无疑是一次大转折,办成了一件大喜事。
年例发展就需要把“加减法”一起做,而下一步,则是要在这一“加”一“减”的共同作用下,做出“乘”的效果。如何在“减”攀比风、“加”民俗风的过程中,让两者有所互动,形成富有湛江特色的“年例风”;如何在“减”奢华味、“加”文化味的过程中,让两者“进退有度”,在创新中弘扬民俗文化而又不失传统的“原汁原味”,这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做出了“乘”的效果,湛江年例才能乘势而为,美名远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