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入位于岭南师范学院内的为树众创空间,看到了在校学生创客正忙着“做生意”的一幕。作为我市首个获得国家级标准的众创空间,这里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的运作模式。(2月22日《湛江日报》)
每一位创客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创意,相对于“单打独斗”,创客们更喜欢集中起来交换彼此的想法,更喜欢抱团取暖实现共赢发展。因此,兼备社区与孵化双重功能的众创空间应运而生。众创空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是创意、创业与投资的结合空间。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激发了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特别是培育了以大学生为代表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校园众创空间里,创客们可进行知识分享、创意交流,可实现协同合作、共同发展,让创客们的智慧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创业者实现从“0”到“1”的飞跃,让众创空间发挥“1+1>2”的辐射效应。
目前,众创空间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数量越来越多,但要实现良性发展,众创空间要数量,还要质量。众创空间虽然是创新创业的孵化器,但它在发展中同样会遇到所有企业都会碰到的问题,面临优胜劣汰。建设众创空间,不仅仅是“找个房子,挂块牌子,设些卡位”而已,相反,要想办法做大做优。这就需要众创空间针对市场需求找准定位和生存发展空间,打造出区域创新创业的名片。因此,众创空间要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不断优化和完善服务业态、运营机制,避免同质化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同质化包括区域内不同众创空间之间的同质化,还有在同一个众创空间内部不同创客团队之间的同质化。保持差异性,才能形成众创空间良性发展格局。
众创空间既要积极打造创业场地、设施等方面的“硬实力”,也要着力增强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软实力”。政府还应拿出切实措施为创客们“扶上马,送一程”。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支持众创空间开展创业交流、培训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对入驻众创空间创业团队的房租、宽带接入、公共软件、开发工具等费用适当进行补贴。同时,应广泛开展媒体宣传,展示推介众创空间典型模式、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广泛传播创业文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众创空间更加稳健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