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近期,省考某市2016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发现省市财政资金基本没启用,为此有关部门开始发文督查,要求帮扶单位依据市扶贫总体扶贫方案,拿出N个小方案,有书面的,还要有实施情况,导致各级帮扶单位忙作一团。
省市财政扶贫资金不启用,根源在于,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不敢用,因为资金用在什么项目上才能有效,还不被问责,才是最关键的。不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单纯的督查督办,走程序重形式,必然导致帮扶单位和基层扶贫干部造假,虚以应对督查督办,结果自然是大家都过得去。
显然,到户到村的扶贫项目,要有针对性要生命力,不可能是驻村干部说了算,要进行逐个项目研究,再进行汇总,形成村、镇、县的情况分析,确定主导扶贫产业,结合当地产业和支柱企业发展需要,把到户到村的扶贫项目统筹起来,带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还能稳定发展。
这项工作,市、县、镇三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真正深入下去,集中力量进行分析研究。而不是出台一个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加强督促检查,就能解决问题。党政主要领导要把扶贫当成家事,深入到各级各部门,共同想办法,研究措施,确定扶贫项目,推动资金使用。
在这方面,河南兰考县的脱贫经验,就很有启发。党委政府领导重视,不是一句空话,有实际内容,能摆脱形式主义,务求实效,扎根到贫困村镇,把脱贫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放在一起研究部署,把个人的政绩打算放一边,集中力量抓扶贫脱贫,打牢发展基础,才有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要真扶贫,扶真贫。各级干部不深入了解情况,不探索脱贫途径,就会把扶贫工作做成精致的形式,让检查、开会、发文、督办等工作在形式主义的圈子里运转,最终时间到了,收入数据写出来了,群众也就被脱贫了,而真正的脱贫动力和积极因素还没有进入实践环节。
各级各部门都把扶贫当成家事来做,就会用真情、察实情、办实事,摆脱形式主义的窠臼,真正融入群众,融入市场,融入产业发展,融入扶贫项目的生动实践,让群众看到扶贫的针对性真实性,看到脱贫的长效性稳定性,对生活充满希望,对党委政府和各级扶贫干部充满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