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塘口村一孩子把垃圾投放到分类垃圾收集桶里。 本报记者 吴文康 摄
塑料瓶、纸箱等垃圾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剩菜剩饭、菜叶果皮等垃圾放入不可回收垃圾桶……5日,遂溪县在黄略镇塘口村正式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试点工作,着力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样板”,为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据悉,该试点为湛江首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点。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遂溪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县辖15个镇、252个村委会、1976条自然村,总人口109.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90.3万人。自2015年始,该县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积极推行城乡环卫外包模式,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生活垃圾“户收集、村集中、镇监管、县处理”的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在2015年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考核中,湛江市获得了粤东西北12个地级市评比的第二名,该县作为代表湛江市接受省考核评估的两个县(市)之一,综合得分最高。在湛江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月(双月)考评中,该县排位由最初的连续几次垫底后,经过一番努力,至今一直名列前茅。2016年8月17日,遂溪县委常委陈土旺代表该县在省召开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台山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目前,该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第一期填埋区已建成并于2015年底投入使用,15个镇共建成17个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有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3956个,252个行政村均建立村庄保洁队伍,全县保洁人员达到3402人。因此,该县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为93%,村庄保洁覆盖面已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达50.8%以上,县城和镇区生活垃圾处理费收缴率达到90%以上。
如今,不管走在遂溪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是走在乡间的羊肠小道,路面都比较干净整洁,并且鲜有“随手丢”“随地倒”的现象发生。
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遂溪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巩固治理工作成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该县将垃圾分类、减量化工作作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另一个重点。目前该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率达到50.8%,全县14个镇区(县城城区除外)共放置2520个分类垃圾桶,还在黄略镇试点建设了有机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站,现已投入使用。
此外,该县紧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这一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一是制作宣传短片宣传;二是举办专题文艺晚会到镇村巡回演出;三是开展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人员培训,发放宣传资料,并在主要街道进行横幅宣传标语宣传;四是举办环卫工人节专题文艺晚会,营造尊重理解和关心关爱环卫工人的良好气氛;五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全县中小学生家长发出公开信;六是县美丽办联合县环保局、县教育局、团县委组织开展遂溪县“十大最美爱护环境好学生”和“十大最美爱护环境小天使”评选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县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并通过学生带动家长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减量的工作,逐步实现全民参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目标。
当天,记者在遂溪县黄略镇塘口村走访时看到,每条巷道都摆放着两个垃圾桶,桶身标注着收集的垃圾种类,其中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为使试点工作顺利推进,该村还在醒目处设置了农户垃圾分类每周考评表,按考评成绩分优秀户、较好户和不合格户,用不同的标识标注。“我们落实村干部日常检查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打分并每周公示垃圾分类农户评比情况。”黄略镇政府有关人员说:“一周内每次都进行垃圾分类的农户为优秀户,检查发现有一次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为较好户,有两次以上没有进行垃圾分类的就是不合格户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当地村民也是交口称赞。“政府补贴农村清洁工程,让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干净。现在又指导我们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不断提升村庄文明程度,我们哪有理由怠慢不干呢?”村民陈先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