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胜(右一)在海水稻田上为专家们介绍海水稻的培育情况。记者 吴智恒 摄
15日,首次“盐碱稻新品系培育学术研讨会”在湛江开发区召开,会议由中国农科院深圳基因组研究所盐碱稻项目主任杨记磙主持,盐碱稻首席专家陈日胜在会上介绍了项目情况。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章力建博士出席会议并作讲话。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孙时联、国际水稻研究所育种专家叶国友博士、深圳市农业管理专家陈建涛等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认为,盐碱稻是陈日胜31年来培育的新品系,具有耐盐碱、耐寒、抗倒伏、根系发达、营养成分高等许多独特的性状,是国家独有的种质资源,具有重大的基因价值和经济意义。会议还探讨了盐碱稻的产业开发前景。
章力建在会上表示,“中医农业”原理技术与方法将在盐碱稻育种栽培和开发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国际水稻研究所和国内权威研究机构已建立联合实验室,专门研究盐碱稻种质创新工作。科学家已利用盐碱稻育种材料培养了大批的新品系。
14日,专家组到湛江盐碱稻实验田,考察育种材料培养的大批新品系。测评现场观察到育种新材料的成果喜人:耐盐能力可达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预估亩产量300至400公斤。初步测定表明,盐碱稻比普通大米的膳食纤维高出3倍,六磷酸肌醇高出2倍。这批耐盐碱材料具有重大的育种利用价值,可挖掘耐盐碱新基因,在盐碱地改良和功能大米开发方面潜力巨大。
据悉,全球有将近10亿公顷盐碱地,我国有1.5亿公顷盐碱地,其中2亿亩可种植盐碱稻。此外,我国每年有6000万亩耕地面临逐步盐碱化的危机。这些为盐碱稻推广提供了重大机遇,此项目具有重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