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雷州市客路镇南山乙村,看到该村巷道整洁干净,许多村民在树下休闲交谈,一派和谐相处的喜人景象。一个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集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文化公园,已初具规模展现村前。公园内绿树成荫,设有文化楼、篮球场、乒乓球桌、农家书屋、文化阅览室、老人活动室等。
(11月7日《湛江日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论是对于推动脱贫攻坚,还是加快旅游业发展,“旅游+扶贫”都是一着好棋。南山乙村抓好“精准”二字,善于利用自身特色,通过“旅游+扶贫”模式,激活了乡村魅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日常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既可避开城区的喧嚣,充分释放工作和生活压力,又可轻松享受美景风光,日益受到人们的追捧和热爱。“旅游+扶贫”可以说也顺应了市场需求,而且具有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亮点。
发展“旅游+扶贫”,首先要明确旅游与扶贫的关系。“旅游+扶贫”,脱贫应是第一目标,但不能止于脱贫,使当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也是应有之义。因此,“旅游+扶贫”应是脱贫与旅游的协同,不仅要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还应使优化升级的旅游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让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现携手共进。
下好“旅游+扶贫”这步棋,还要牢牢抓好“精准”二字。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是“旅游+扶贫”的工作原则,一个地区是否具有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否适合发展旅游业,有关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考量。南山乙村的“旅游+扶贫”模式就很好地抓住了“精准”二字:它的地理位置优越,村里现存很多古树生态林,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而且该村还有很多精彩的民俗活动,这些旅游资源成为南山乙村打造“旅游观光村”的“好底子”。值得注意的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虽然有良好的旅游资源藏于此,但如果囿于薄弱的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条件,就无法对游客形成吸引力。因此,有关部门在发展“旅游+扶贫”模式时,应帮助当地贫困村打牢基础、搭好台子。
期望有更多“好底子”的乡村抓好旅游的突破口,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更好地激活乡村魅力,让更多人领略乡村特色风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