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关键。
湛江是农业大市,解决好“三农”问题,尤其重要,尤为关键。根据湛江实际,要把发展现代农业摆上更为突出的位置上,强农业,从而富农民、美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发展。而科技,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支撑,是加速器,是重大引擎,是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一招,甚至是决定性的一招。
科技力量一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11月17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会见前来湛江参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奠基仪式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王庆煌一行时说,热科院是我国唯一从事热带农业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水平高,在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为湛江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希望深化地院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湛江特色农业,特别是热区农业经济转型升级,以科技拉动地方产业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据悉,热科院将紧紧围绕湛江院区“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全力打造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南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地、南亚热带作物良种良苗繁育基地、南亚热带作物试验示范基地以及南亚热带作物加工与装备研发基地,按照“政府+科技+企业+金融+互联网”的模式,推进湛江院区整体快速发展,与湛江开展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为推动湛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见11月18日《湛江日报》报道)
一直以来,湛江的农业在全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北运菜、蔗糖、水果、对虾等农海产品的重要基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居全省前列,粮食、糖蔗、蔬菜、水果等作物产量和面积位居全省首位,绿色食品和农业类名牌产品数量连续多年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在科技兴农的道路上,湛江持之以恒,不断加大投入,多方面支持,成果颇为显著。全市已创建湛江农垦、廉江、徐闻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占全省总数四分之一,是拥有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最多的地级市。全市农机总动力及农机具拥有量位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拥有8家国家级、47家省级和126家市级龙头企业。湛江科技兴农乘势而上,发展现代农业目标坚定,步伐有力。
据《湛江日报》报道,近日两位湛江“80后创客”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广东省现代农业博览会尽显湛江现代农业人风采。“用手机管理农田”的徐闻小伙邢益泷,致力不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产值,而是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徐闻基地上建成智能农田管理系统,通过手机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远程发指令打开水泵阀门进行灌溉。用自己筛选和发酵的有机菌肥去浇灌种植香蕉,平均产量足足比使用普通肥的香蕉增产33%;通过“手机APP控制农田水肥”,木瓜种植基地不用“看天吃饭”,每株木瓜年产量都在200斤以上。智慧农业让他种出质量一流的粉蕉,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在本届省农博会上,邢益泷带来的是广东省第一个有机香蕉品牌,还有“树上熟”的木瓜,这些没有任何催熟剂的有机水果是智慧农业栽培管理的成果,备受关注和青睐。回乡当“羊倌”的“80后老总”李林晓,创办了徐闻绿格子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做深做细徐闻黑山羊产业,着力打造电商平台,拓展销路,打响徐闻黑山羊的品牌。
这两位“80后创客”,是湛江科技兴农的一个缩影,代表着湛江科技兴农的青春、活力、激情和希望。一批批科研单位、企业和农业科技工作者,正像他们一样扎根湛江的红土地,不忘初心,专心钻研,奋力攻关,用科技的智慧武装、改造和提升湛江农业,让科学兴农的种子在湛江这片广阔肥沃的红土地上开花结果。
成绩固然可喜,未来还任重道远。当前,湛江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9.6%,农业仍是全市产业的“大块头”,事关全市数百万农民的饭碗,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的食品保障和幸福安康,事关湛江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因此,湛江的农业生产,只能加强,绝对不能有半点轻视或削弱。湛江拥有扎实的现代农业基础,拥有湛江农垦、中国热科院湛江院区、国家林业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等等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业技术研发的“国家队”,力量雄厚,推进科技兴农,潜力巨大,前景美好,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在新时期,湛江要紧紧抓住科技兴农这个“牛鼻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提升农业科技信息化水平,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使农业真正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质量效益的轨道上来,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供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