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网络犯罪等逐渐成为社会治安热点问题,大学生在受害群体中占相当大比例。为使广大师生更加了解新型犯罪的作案手法,切实增强防范意识,17日上午,霞山公安分局走进广东医科大学校园开展普法宣传活动。
(11月21日《湛江日报》)
建设法治湛江,离不开普法宣传工作。而说起普法工作,笔者觉得,我们其实可以尝试做得更“生动”。而试点工作,就可以选在校园。
时至今日,提起普法工作,笔者依然会不禁想起2015年11月2日刊登在《湛江日报》上的一篇普法宣传报道。刑法修正案(九)在2015年11月1日起实施,那篇报道以《“刑(九)”生效 网上造谣传谣入刑”》为题,就是为了普及刑法修正案(九)的相关内容。乍一看标题,像是以往常见的“长篇大论”,但细细阅读了才发现,它“鬼马风趣”。这篇报道,以一个虚拟主人公“小明”的经历,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刑(九)”实施新增的“考试作弊也获刑”“辱骂法官也违法”“公路上飙车也受刑罚”“编造虚假信息也违法”等内容串联在一起,文风幽默风趣,事例贴近生活,令人眼前一亮。更令笔者感到惊喜的,是用平白语言说故事的普法形式,这不仅是一种普法形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普法理念的转变。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普法宣传,无论是在报纸、微信上,还是在街边宣传单、宣传栏,都是以“专业术语”来“说教”。市民大众对这种“说教”很难理解,怎么可能有好的普法效果?如今,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的传播方式迅猛发展,市民对于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用过去这样“说教”的语气、“严肃”的行文来做普法工作,效果必定是要打上一定折扣的。这一点对于年青一代而言,尤为突出。因此,在新时代开展普法工作,特别是普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不仅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通新的普法渠道,更为关键的,是要改变当前的观念,用群众听得懂的话给群众讲普法故事。报道中说,“民警通过幽默、通俗的言辞与学生积极互动,利用讲解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始,下一步,我们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宣传做好普法进校园的工作。
怎样才能更“生动”?首先得有好故事。到某个学校普法,我们可以提前与这间学校的师生交流,先在校园中征集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与法律相关的故事。其次,是要改变模拟法庭中司法执法人员当“主角”的惯例,让学生来扮演法官、原告人、被告人等,而司法执法人员则在旁边“导演”,并摘录要点,等“模拟”结束之后一一点评。在模拟法庭“开庭”之前,司法执法人员也可以先到校园里,和那些“演员”交流,给他们布置庭审主题,指导他们去查找相关法律法规。我们甚至可以进行比赛,让不同的司法执法人员到不同的班级里做指导,各班“模拟”完成后再由法官点评打分。这种身边人演身边事的形式,可能会更有代入感,更受师生的欢迎。
而且,在模拟法庭活动的“宣判”环节,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给“法官”提供几种不同的选择,在场观看模拟庭审的师生也可以“投票”,我们可以看看哪个选项是最受师生支持的,而真正的法官最后要出来讲解他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选。这个过程一下来,师生对相关法律的认识就更深刻了。
当校园里的这一套模拟法庭模式成熟了之后,我们就可以考虑把它“移植”进社区、进工厂,特别是以一些社区、工厂常见的纠纷矛盾为庭审主题,让社区居民们、工厂工人们扮演各方角色,其中要特别注意“换位思考”,让居民、工人体会到事件中各方的利益诉求。这对于解决一些基层纠纷、让市民学会依法维权,应该能收到不俗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