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由中共湛江市委宣传部牵头主办的2017湛江市原创“村歌”创作演唱大赛总决赛精彩举行,16首“村歌”主题鲜明、立意新颖,艺术化地体现了我市美丽乡村的风土人情及浓郁的雷州半岛特色。这是湛江首次举行原创“村歌”比赛,很好地深入宣传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有力推进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这样的“村歌”,还得继续唱下去,唱的不仅仅是“村歌”,唱的更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唱的是美丽乡村的美好未来,越唱越有激情,越唱越有信心,越唱越有力量。
《傩舞风韵》、《菠萝的海》、《富贵竹》、《宝满村我的家》、《十字路村之歌》等等这些体现湛江本地最高创作水平的“村歌”,虽然我们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听过,但是单看到这些充分体现当地农村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和传统文化元素的歌名,我们就倍感熟悉,倍感亲切,倍感振奋。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村庄,身边的事情,既勾起了我们淡淡的乡愁,也激发了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和强大动力,一幅幅现在式和将来式的美丽乡村的画景,仿佛在脑海一一浮现。美丽乡村,通过精心的音乐创作唱响四方,不仅仅提高了我们湛江的音乐文化创作水平,挖掘、提升和丰富农村文化元素和文化生活,更是将乡村最美丽、最美好的一面,通过歌声飘扬四海,展现给全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湛江乡村建设发展是一个极好的宣传推介,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村的大推进、深落实,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收获感!
湛江这片红土地,广袤而丰饶,是文化艺术创作的沃土,树起了一座座艺术上的丰碑。单是雷剧三进京,就成为一段佳话,每一次进京,都是雷剧发展上的一次高峰。 1992年,反映改革开放农村出现的种种新问题,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新时期村长形象的现代雷剧《抓阄村长》首次进京表演,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02年,雷剧第二次进京表演,《梁红玉挂帅》主演林奋获第十九届戏剧梅花奖;2015年,雷剧第三次进京表演,《岭南圣母》获优秀剧目奖。回到“村歌”的创作上来,同样硕果累累,站在了全国“村歌”创作的最高殿堂。湛江原创歌曲《人龙魂》以磅礴气势和独特风格,获得2016年第八届“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以及 “2017全国村晚节目最炫乡风奖”。东海岛人龙舞、遂溪醒狮、吴川飘色、湛江傩舞等民间红土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北部湾城市前列,在最近举行的“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上大放异彩,深受全国观众好评。这些都是湛江建设美丽乡村和文化强市的宝贵资源和重要支撑。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国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当前湛江加快建设北部湾中心城市、广东副中心城市,建设国家对接东盟“桥头堡”的过程中,湛江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讲好湛江故事,传播好湛江声音。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用很大篇幅进行了阐述和部署,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应该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倾斜力量和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上新水平。加强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及村文化室等文化设施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坚持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进一步搞好文化下乡活动和文化扶贫。注意弘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本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繁荣农村文艺创作,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艺作品。总之,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开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行动,丰富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农村文化大繁荣推动农村大发展,让“美丽乡村”建设得更美丽、更美好!
“村歌”嘹亮,幸福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