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共有28段,总长98.41公里。截至2017年底,累计完成投资约3.2亿元,已有25段消除黑臭,消除率达89%。 (1月14日《湛江日报》)
人类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城市文明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始终与水发生密切关系。据媒体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正在进行城市河段的综合治理以及水系规划。总体上来说,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已经由片面强调产业发展的灰色城市文明,逐渐向绿色城市文明转变。
从“灰色”到“绿色”,引发质变的决定因素是“水”。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利用先进的水系治理理念,围绕“水”做文章,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布局,以水谋发展,通过水生态文明来推动生态文明的全方位建设。回顾近年来湛江的水系治理,特别是去年重点推进的城区黑臭水体整治,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在全国率先开创水系治理的“湛江模式”。
湛江水系治理的最大特点,是将治水与建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协调发展。在湛江,水系治理不仅仅是为城市发展提供防洪、供水等安全保障,还在改善投资环境、带动土地增值、促进就业、拉动产业带发展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看看近年来遂溪“一河两岸”的发展变化,看看城区一些水体周边逐渐高楼林立,我们就可以充分体会到治水的重要性。
而对于湛江市民而言,治水与建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真切体会,应该是一批水景观的建成开放。“前几年菉塘河又臭又黑,可不敢带小孩来这里玩,现在好多了。”——报道开头,市民周月华女士的一番感受,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说出了大部分市民的心声。近年来,我市相继编制实施了《湛江市主城区水系整治规划》《湛江市主城区水系综合整治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年)》《湛江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实施方案》。按照“一河一策”原则,分别对南柳河、赤坎水库、滨湖、菉塘河、赤坎江实施综合整治,建成了瑞云湖公园、滨湖公园、银帆公园等一批水景观。这些水景观,不仅将“水”与“城”联系得更紧密,也让“水”与“人”变得更亲近。伴水而居,人在城中找到了家的感觉。
近年湛江水系治理的另一大亮点,是将黑臭水体整治和“海绵城市”建设巧妙地结合了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对“循环”二字的弄通吃透。我们首先要明白,城市水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水系治理中必须考虑水的循环特点和规律。有的地方之所以在水体治理中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是因为他们把水当成“死水”来治,而在湛江,治的是“活水”,讲究“以水治水”,用的正是“循环”所产生的推力。
早年前,湛江便开始探索建设海绵城市,用“海绵”治水。“海绵”的首要特性,是“容水”。一个城市之内的江、河、湖、泊、池塘、湿地、滩涂等,都具有自然调节水量的作用,即具备“容水”的功能。在降水正常的情况下,这些“海绵”就具有储水、净化、回用的功能,可以在干旱之时保证民众生产生活部分用水。而当暴雨持续的时候,这些“海绵”就肩负起“吸水”“泄洪”的重任。一个城市的水网建设发达,那么暴雨之时就能极大缓解内涝压力,以最快的速度把剧增水量分而泄之。一吞一吐,“海绵”就像会呼吸一般,让整个城市的水体系统“活”了过来。既可“通”,我们便有信心、有能力、有把握治水体黑臭之“痛”。
看到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市水系治理是十分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仍需我们持续发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水系治理中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是不变的,饮水安全始终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重点。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市民大感困惑,为什么看着周边青山绿水环绕,但家中水龙头里吐出的依然是“黄河水”,难道这“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要让市民幸福感提升,不仅要让市民看得见水清,也要让市民喝得上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