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晚报》组织了《小厕所大民生》专题系列报道,连日来用5个专版,配发评论,图文并茂,浓墨重彩报道了“厕所革命”在湛江推进的状况,读后深感到位、够力、解渴。
这组报道紧跟形势,有气势、有深度。岁未年初,“厕所革命”席卷全国城乡,各地围绕公厕扩数量、提质量、强服务,声势浩大,效果显著。有道是“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厕所”。湛江的“厕所革命”搞得如何?在全国全省处于什么位置?还存在什么问题?市民都很关心,希望看到答案,提振信心。《湛江晚报》的报道作了很好的回答。3年来,全市新建改扩建120座旅游厕所,湛江被国家旅游局授予“2016年全国厕所革命先进市”称号。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期间,湛江新建15座升级改造139座公厕,并尽可能设置残疾人公厕。全市公厕革命扎实有效,可圈可点,推动全市文明形象得到大的提升。湛江厕所革命迈入全国先进行列,给全市人民以极大鼓舞激励。
这组报道颇贴地气,有特色、有品味。不论文字还是图片都注重从细微处入手,以点带面切入,以小见大呈现,充分反映出我市“厕所革命”的进展情况。如广湛高速公路官渡服务区公厕内增加盆栽和绿色植物,净化美化了环境。公厕内洗手液、纸巾等一应俱全。在赤坎南桥公园公厕内,记者看到冲水开关为脚踩式,非常方便;女洗手间垃圾筐都套着黑色塑料袋,便于垃圾回收处理。全市还有部分厕所迈入三A级旅游厕所行列。这些记者的亲身体验,实地观察,诠释了全市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果,提振了市民的信心。
这组报道直面问题,有批评、有监督。我市厕所革命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仍有不少急待改进的地方。《湛江晚报》的报道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勇于舆论监督,以鲜明的态度剖析问题,找出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建议。如部分老城区厕所卫生环境有待改善,有的厕所无自动冲水器,需要拿着塑料瓢来回盛水冲洗,很不方便。市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镇(街)村公厕存在管理缺位或无人管理情况。赤坎霞山新城区公厕普遍少等问题。还有市民建议新建公厕要调整男女蹲位比例,多设女厕蹲位。晚报对此都作了充分报道。读者深感这组报道公正客观,既有权威性又具公信力,还有火药味。
小厕所折射出民生大问题。《湛江晚报》适时组积对全市厕所革命集中宣传,充分体现出媒体人的责任担当;充分显示晚报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办报宗旨;充分反映了晚报民生报道有深度、有温度、有追求、有特色。报纸每天都在出,市民天天都在看,大家关心的事,社会关注的热点,市民的各种诉求,第一时间在晚报上刊发,生产出优质内容,市民就会对这张报纸充满喜爱和追捧,充满信任和期待。希望《湛江晚报》今后多组织类似的系列报道,满足广大市民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强化新闻宣传的引导力,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