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报推出“寻找湛江最具特色手信”征集活动以来,关于湛江特产的讨论仍在持续升温。日前,记者再次前往湛江特产食品市场调查,发现湛江特产食品种类很多,不少特产远销珠三角及国内外。
近年来,湛江特产品牌不断打响,但缺乏行业交流。有市民提出,希望能借助湛江日报社的品牌影响力,打造一个让湛江特产同台竞技的舞台,加强行业交流互动,促进行业加快发展。
现象
湛江特色食品丰富
湛江以其沿海的地理位置及多日照、湿热、红土等特殊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海产及农土特色食品。“湛江海产品加上土特产有至少一千多种,我们店里卖的就有几百种了。”赤坎一家湛江特产专卖店经营者李先生说。
记者在李先生的特产店里看到,来自湛江各县(市)的特产众多,这些基本上都获得了包装专利和注册商标,如红杨桃、红橙;遂溪红米、沙古菜头仔、下录蕃薯;吴川黄坡蒜头、吴阳蟛蜞汁、博茂海蜇、林屋牛蒡等。
而在海鲜干货区,记者看到,有虾干、鱿鱼干、红鱼干、马鲛鱼干、沙虫、鱼翅、鲍鱼等;已经有独立包装的湛江农土特产主要有红橙、红杨桃、红心鸭蛋、蒜头、牛蒡、蕃薯、菠萝罐头、酸甜芥菜等。
问题
缺乏包装和宣传推广
据李先生介绍,他们的特产专卖店主要以本地人消费为主,“客户主要是本地企业单位、企业团购,将特产当员工福利发放,外地游客买的不多。”他说,“湛江特产品种很多,可是能当礼品带走的却很少,有名气的牌子更是凤毛麟角。”
湛江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特产柜里摆放的主要是湛江某公司生产的海鲜干货,如虾米、鲍片、元贝、花肚、鱼翅等,尚没有湛江土特产。“农土特产在湛江手信中需求量低,包装不靓,一般不用于送礼。所以我们特产专柜只卖海鲜产品。”超市工作人员说。
“湛江不缺好东西,缺的是包装和宣传推广,缺少对特产文化内涵的挖掘。”80后廉江籍新生代农民刘志豪说,“很多外地出名的特色小吃不见得比湛江的好吃,可就是名声在外。湛江发展特产手信市场,一定要注重策划,注重包装和品牌,才能挖掘潜力,长远发展。”
建议
借助平台推广湛江手信
业内人士提出,手信并非专指贵重的礼品礼物,而是突出当地的传统人文价值,讲究携带方便,轻巧,具有当地文化特色,又能讨得亲人朋友的欢心;手信,不在于贵,而在于心,一份情意,一份真诚,一份心意,代表对亲人朋友的祝福,表达着对亲人朋友的关心。
业内人士建议,湛江应向广州、海南等地方学习,借助一些大平台推广湛江的传统特色产品,并将湛江传统食品进行重新包装、赋予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湛江传统食品寻找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