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金能不能用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扶贫干部是否存在懒政怠政现象?随着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期,这项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坡头区监察委成立后将监督执纪问责的重点聚焦扶贫领域,一方面精准发力,坚决斩断扶贫领域的“黑手”“贪吃蛇”;另一方面从严治吏,治理懒政怠政的“甩手掌柜”。
下“重手”:
扶贫领域反腐宣传全覆盖
郁南县历洞镇中和村原党支部书记陈燕昌套取扶贫专项资金、惠东县白盆珠镇横坑村原村委会副主任赖荣桃骗取危房改造补助款……9日下午,记者来到坡头区南调街道办海东社区居委会,门口处一块两米多长的宣传栏分外引人注目。走进细看,宣传栏上的内容是全省各地典型的基层腐败案例,其中以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居多。“扶贫先醒脑”。坡头区纪委一位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和地方政府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一些贪腐“黑手”伸向了贫困户的“救命钱”“活命钱”。基层干部正是扶贫领域腐败的高危人群。为了给广大基层干部“提提醒”、让他们“出出汗”,从2018年开始,坡头区纪委创新宣传方式,实现扶贫领域反腐宣传的全覆盖。他们统一制作宣传海报,下发到全区60多个村居委会,要求各村居委会张贴在显要的位置,海报内容为近期发生的典型基层腐败案件,供广大基层干部随时看、随时学、随时自省。“海报内容会随时更新,目的就是设置一道精准扶贫‘高压线’,让基层干部不敢触碰。”
一张小小的宣传海报成为润物无声的阵地。“扶贫专项资金、危房改造补助款这些钱,我们基层干部经常能接触到,用这些违法违规案例来警示,非常恰当。”海东社区居委会委员欧庞轩说,最近居委会召开会议,村干部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这些警示案例,让自己的心中有一杆秤。
斩“黑手”:
毫不留情精准打击
治理精准扶贫领域的腐败现象,除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更需要毫不留情的精准打击。“谁敢动扶贫财物这块‘奶酪’,我们就毫不留情精准打击,坚决斩断黑手。”坡头区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在“最后一米”落实扶贫政策的基层干部,相关涉案人员普遍层级不高、涉案金额偏低,但在老百姓眼里头,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其行为直接损害了群众的利益。“如果不坚决遏制,发生几率会不断提高,不良影响也会不断累积。”
经过区、镇、村层层审批,2016年2月,坡头区乾塘镇沙城村委会梁圩村村民梁某燕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2016年11月,区审计部门却发现梁某燕的儿子早在2015年12月就购买了一辆全新福特牌小轿车,车价高达17.3万元。这是怎样的贫困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审计部门马上告知区扶贫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过层层递转,乾塘镇扶贫办没有及时向镇规划办告知这一信息。2016年12月,共计3.5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打到了梁某燕的账户上。
同样是在乾塘镇,同样是在危房改造补助资金领域,南寨村委会南寨村村民李某宣也误打误撞的领到了3.74万元的补助资金。寻根究底,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乾塘镇政府和南寨村委会在核查时只是入户询问其家庭收入情况而未认真核实家庭的实际收入,致使李某宣成功混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单,并最终领到补助资金。
扶贫资金要用在真正的贫困户身上。坡头区纪委监委调查后认为,在此案中,区、镇、村三级扶贫部门不认真履职、把关不严,致使将不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违规领取补助资金,其行为已经构成违纪。坡头区纪委监委已对乾塘镇干部张某生、李某以及四名村委会干部立案调查,并将对区扶贫办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对已经发放的补助资金,责成乾塘镇规划办予以追回,并上缴国库。据统计,坡头区监委成立以来,已查处扶贫领域违纪问题6宗,处理党员干部9人。下一步,还将继续把扶贫领域作为今年执纪审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发力。
治“甩手”:
“突袭式”督查 点名道姓通报
“督查组发现下午4:30乾塘镇大仁塘村委会、下午4:50坡头镇五合村委会和下午5:00塘博村委会都关门,区驻队队员、镇和村委会干部都不在岗。”这是2月5日坡头区纪委下发的《关于违反扶贫工作纪律督查情况的通报》里面的一句话,这份精确到几点几分的通报让不少驻村扶贫干部“如坐针毡”。
坡头区纪委负责人说,在斩断扶贫领域“黑手”的同时,他们也加大对懒政怠政的问责力度,特别是对在扶贫工作中搞假大空、走过场、敷衍塞责等问题决不放过。为此,2018年他们成立了工作纪律督查组,采取不打招呼、不事先通知、直奔现场的方式,对全区扶贫点进行“突袭式”督查。在1月30日进行的督查中,16名扶贫工作人员和三个村委会撞到了“枪口”上。对不到位人员以及三个村委会予以通报批评,并责成其向区纪委作出书面检查。
“区纪委对精准扶贫工作强化督查检查,严格执纪问责,对工作不力、挂钩帮扶责任落实不到位、胆敢向扶贫资金‘动奶酪’等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并点名道姓通报。”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