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厅对口帮扶我村,现在村民收获花生用上了拖拉机,收获番薯用上了收割机,喷药除草用上了农用无人机。如今,我们有了这些硬件,年年增收。先进技术带来的效益和影响真是不言而喻。”近日,记者走访雷州市乌石镇那毛村时,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立学兴奋地说。
两年多来,省农业厅通过整合资源,和多家机构合作,使那毛村装备了甘蔗收割机及装载机、水稻收割机、多用途无人植保机、大马力拖拉机、履带式旋耕起垄机、番薯移栽机等总价值近千万元的先进农机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免费为农民提供服务,还“走出去”为农业公司、农户提供有偿服务。据了解,去年,该村共创收260多万元,合作社为贫困户社员分红42万元,贫困户实现40%脱贫的目标。
那毛村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自产自销。
让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据了解,长期以来,那毛村农作物结构单一,常年欠收。村民连养家糊口都顾不了,更别说致富。2016年4月,省农业厅入驻该村进行帮扶,对那毛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政策引导、项目引资、产业富民”的思路,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为贫困户制定了“短期能增收、长期可致富”的长效脱贫规划,着眼未来,以农机服务给该村农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
近日,在那毛村委会办公大楼,记者看到省农业厅在该村建起的全国农机化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航空新技术应用培训基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甘薯(雷州乌石)试验示范基地、羽人农用航空器直营服务那毛基地、湛江市农科院那毛甘薯示范基地等。基地内设电子商务培训室、农用无人机培训室等。还有领跑国内先进水平的植物种子干法增产处理机、水稻收割机、甘蔗收获机和无人农用机等数十部现代化机械,随时为客户服务。
省农业厅驻那毛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那毛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彭彬特别向记者介绍了植物种子干法增产处理机。他说,该处理机每秒钟可震动2万次,其作用是激发种子的沉睡功能,让种子在下种前“赢在起跑线”,如花生、稻米等种子经处理机产生磁共振,可以达到抗病、抗寒、增产等效果。“打个比方,就是让种子在里面焗桑拿。”彭彬说。
多元化经营为农民增收
那毛村在省农业厅的引导支持下,建起了雷州市那毛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中应运而生、坚持农业兴村的发展成果,是省农业厅结对帮扶的具体举措,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重要平台和新型经营主体。
合作社成立后,以村里60户贫困户为核心社员,注册资金138.2万元,经营范围涵盖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该社根据劳动出勤率和贫困家庭人口数,制定了严谨的分红制度。同时,合作社坚持"民主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策略,参加省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提高了品牌知名度,获得“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优秀商务奖。
合作社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同时,逐步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社与广东恒福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协议,年作业面积6000亩,为合作社创收90万元。
为了进一步加大该村的造血功能,合作社注资130余万元与珠海羽人农业航空有限公司成立经营实体,购买农用无人机进行植保统防统治服务,预计每年收入30万元;以20台水稻收割机、插秧机等作为股本金与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水稻机械化作业服务队,年度可创收60万元。通过与大型农业科技公司合作,学习大型企业管理经营理念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合作社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免费服务农民农民家门口就业
省农业厅为我们村装备了总价值近千万的甘蔗收割机及装载机6台(套)、水稻收割机19台、多用途无人植保机50架、大马力拖拉机2台、履带式旋耕起垄机1台、番薯移栽机等,非常给力。”那毛村党支书李立学告诉记者:“正是这样独特的扶贫模式,让我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岁的莫扬鑫目前是该村的无人机飞手,他与同村的莫宙晓等加入了无人机操作服务队,实现了本地就业,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采访时他演示操纵无人机技术,从起飞、盘旋、喷药到降落,每个过程十分娴熟。“我做梦都没想过,自己连普通话也说不流利,现在却可以在家门口就业,还玩起‘开飞机’的技术活。非常感谢省农业厅的帮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6年度,该村共创收200多万元,合作社共拿出39万元为贫困户社员分红,贫困户实现30%脱贫目标。2017年度,该村共创收260多万元,合作社为贫困户社员分红42万元,贫困户实现40%脱贫目标。
该村年近七旬的贫困户李安祝加入合作社后不但学到番薯种植技术,还免费获得赠送薯苗、免费整地、打折购买农资、全量保价收购等政策支持。去年,他种植的心香小黄薯喜获丰收,一亩可净赚3000多元。在种植番薯之余,不少社员还参加农机知识培训,成为水稻收获机、甘蔗收获机的操作能手。该村每年都与源泰米业等公司合作,除在粤西之外,还到海南甚至东北开展机收服务,为合作社创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