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玉玲展示她的瑶绣作品。
瑶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两广的山区,有“无瑶不深山“之说。春节回家探亲之余,少不了周边走走,恰好年初四去乳源瑶族自治县访友时,听他说起过去到瑶寨的种种传奇经历,遂决定次日向必背瑶寨进发,去看看心中神秘的瑶寨。
深山之中现瑶寨
必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54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崇山峻岭,涧水深流,空气如洗。进山的路都铺上了水泥路,仅容两车通行,有几处山体滑坡,仅容一车通行。所幸路远山深,往来车辆不多。山路蜿蜒,常有急转弯,用当地的话叫“螺丝路”,需打醒十二分精神。
驱车约一小时,必背镇到了。必背是过山瑶的聚居地,过山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隋唐时期从湖南等地迁入。明代以后,因为灾荒和战乱,必背瑶胞又大批向广西、云南等地迁徙,后再流散到东南亚,并辗转迁移到欧美各国,因此,必背是又是海外过山瑶的发祥地,常有海外瑶胞过来寻祖。
几年前,必背因山体滑坡,原来的老寨子被毁,瑶胞在政府的支持下重建家园,新建设的小镇一条主街道,两边是三层建筑,框架结构,有廊有栏,类像吊脚楼。路边灯柱子人花纹就瑶族传统图案,柱上挂着红灯笼,装点着节日的气氛。抬眼望,山上散落着几间树皮房、竹房、吊脚楼,依稀可见当年瑶寨的模样。
“非遗”瑶绣展魅力
春光暖暖,几位妇女坐在街边晒着太阳,织着瑶绣,唠着家常。街边一家小店,展示着瑶绣制品,有包、有帽、有围裙、绣片和服饰。
30岁的邓玉玲这是家店的女主人,见有客人来,热情地上前招呼,见记者对瑶绣感兴趣,把一件件手工制作的瑶绣作品一件件展示给记者看。这些瑶绣,颜色鲜艳,红、黄、绿、白、黑五种色线构成不同的图案,充满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和瑶家风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品的正反面的图案都不一样,都很精致漂亮。
这就是令瑶家人骄傲的“反面刺绣”工艺。过山瑶人在漫长的生产劳作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既美观又耐磨的刺绣方式,在国内众多的刺绣中独树一帜,这种反面刺绣最大的特点是从反面绣不看正面,绣时不用画底稿,先用黑白线依布纹绣出方格,然后于各格中配入基本图案构成主要内容。传统的图案有三十多种,基本图案只有三角形、四方形、长方形、菱形、齿状、城状形等几种,图案线条无弧线,角度有严格限制,花纹形状是从三种线条演变来,但经瑶族妇女的巧手和天马行空的想像,成为各种意象的、有像征性的图案。可以说,瑶绣艺术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积累而成,反映了瑶族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方面的生活面貌。2011年5月,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邓玉玲是土生土长的瑶家姑娘,娘家在更远的深山里。几岁开始,她就跟母亲学织瑶绣,不仅熟悉传统瑶绣的三十多种图案,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创作,现在是瑶绣的非遗传承人。
店里的瑶绣,都是她看店闲暇时织的,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产量低。她拿起一块一尺大小的方巾,指着上面由细细密密的针脚构成的图案说:“这块方巾,我前前后后织了一个半月。”
一块长一米多的瑶绣,售价5000元;一套传统的瑶家服饰,售价3000元。你或许会说,这样的粗布料子,也值这个价?且看这里的绣片,每一个图案,都是瑶家姑娘一针一线织成的啊,那得填满多少个日与夜;那些五色线条构成的图案,容纳着天地万象、大海青山,得费尽姑娘们多少心思!
“因为是纯手工刺绣,瑶绣的产量很低,很难走出去。”邓玉玲说,现在很多瑶胞都搬出了深山,瑶民在生活和服饰上已经汉化,只有在盘王歌会这样传统的节日中才会穿上瑶族的服饰了。年轻人也喜欢外出打工了,会瑶绣的越来越少,为了把瑶绣这种传统技艺传下去,必背早几年成立了瑶绣协会,去年协会的会长还带瑶绣参加了深圳文博会,让更多人关注到瑶绣;当地政府也推动瑶绣进校园,组织瑶绣非遗传承人到学校给学生上课,传授技艺。
“作为瑶绣的传承人,我衷心希望瑶绣的技艺能传承下去,我也考虑过做一个瑶绣的品牌服饰,让更多的人了解瑶绣,爱上瑶绣,让更多城里的人能穿上瑶绣,把我们瑶族传承千年的瑶绣文化元素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