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举办了全市医疗系统胸痛中心建设急救培训会议,助力我市胸痛中心建设,完善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绿色通道的整合以及组织机构对接,建立完整先进的信息化指挥系统,筑牢基层网络,落实救护车的配置、管理和使用培训,形成全市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网络。

成立胸痛中心
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陈杰表示,据2015年中国心血管病的统计报告,急性心肌梗死在严重危害国民健康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经济负担。在我国内科住院疾病中,此类患者人均住院费用居首位。为此,国家卫计委于2015年发文,强调加强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和医疗费用。
陈杰告诉记者,目前,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有三种:急性心肌梗死,1小时内灌注死亡率1.6%,6小时后死亡率上升到6%。主动脉夹层,发病后48小时内每小时死亡率增加1%。急性肺梗塞,死亡多在早期确诊前,明确诊断后极少死亡。
陈杰认为,我市胸痛中心的成立,是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
建设院前急救一体化网络
有助病人快速入院治疗
胸痛中心的成立,病人能否及时送到医院抢救,院前急救必不可少。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朱明告诉记者,此次培训班旨在通过对各级基层医师进行急性胸痛规范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医师对心脑血管病的救治水平,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急性胸痛的服务能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高危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时间就是生命!朱明告诉记者,院前急救在急性心梗救治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可以缩短救治时间,争取早期再灌注对急性心梗救治至关重要。其次,由于急性心梗救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院前急救在内的区域协同救治是急性心梗救治的成功路径,时间的紧迫决定了整个救治过程要求联系无间隙,因此,院前急救是患者呼救、病人转运、及时治疗三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院前救治转运流程知多点
我市的120院前救治转运的具体流程是怎样的呢?记者从市120紧急救援指挥中心了解到,具体流程大致分如下几步:
1、接警。报警者拨打“120”后,接警调度员按照报警者提供的地址就近派出救护车出诊。
2、出车急救网络医院接到出车调度指令后,打印调度单,5分钟内出车。救护车司机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记录救护车各相关时间节点。
3、前往途中。出诊医生电话联系报警者核实相关情况并初步评判患者病情,指导报警者自救。
4、现场救治。救护车到达现场后,合理处置病人,并使用湛江市120《院前急救病案记录》对病人情况作出初步判断并将病人送上救护车。
5、送院途中。救护车首诊医务人员确定患者需要改送就近定点医院的,与患者家属签署《院前急救知情同意书》,立即报告120调度中心,同时救护车医务人员联系定点医院做好接诊准备。
6、救护车到达医院。救护车到达医院后,救护车及接收医院医务人员填写《院前急救病案记录》的交接信息部分,快速与接诊医院有序交接病人,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
到底,120在院前急救在急性心梗救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首先,最大的作用是建立急救网络和医院急救绿色通道,将急症病人直接转院至有能力的医院,无缝对接。无论病人是在城市或者偏远的农村,只要拨通120,就让病人入到合适的医院,得到最佳救治。其次,电话指导现场救援。120工作人员从接听电话那一刻开始,便进入急救“零等待”,根据病人家属提供的信息和情况,在救护车没到之前,对家属提供电话指导现场救援。
朱明告诉记者,《广东省县级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标准》已出台,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建设项目已立项,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扎实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县级医疗急救体系发展。我市五个县(市)医疗急救标准化建设已紧锣密鼓展开,努力补齐区域卫生资源短板,提升医疗急救服务水平,缩短急救半径,减少急救反应时间,覆盖县域内所有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