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生的作品《农夫教子》。
房前屋后、家里家外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从春联、弦乐器到假山、盆景、木雕、竹编,令人目不暇接。55年的从艺生涯,给他留下布满伤疤和茧子的双手,家中珍藏的一箱箱工具、凹凸不平的木制工作台,还有最珍贵的,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
他就是黄华生,吴川黄坡镇大岸村的民间艺人,从艺55年除了主业木雕外,还擅于绘画、书法、编织、泥塑、拉二胡等。
19日,记者走进黄华生老先生的家中,倾听一位平凡民间艺人的精致人生。
打磨作品不惜工时
走进黄华生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客厅里摆放的长条木,一旁的竹编行李箱中,陈列着大大小小的雕刻工具。老先生家中陈设简朴,但精致雅趣,墙上悬挂着他设计的绿植盆栽,托盘是盘根错节的木雕。
磨痕斑驳的长木条其实是黄华生的工作台,是他雕刻作品的主要载体。长木条见证了一件件作品的诞生和完善,也见证了老先生夜以继日的辛劳。在雕刻时,不同的作品会使用不同的雕刻工具,样式近百种,主要工具有二尾锉、圆锉、方锉、角铲、底铲、斧头、大锯、刨、锤子等,刀刃的明亮锐利与木台的黯淡斑驳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工具都是黄华生自己手工制作、打磨而成的,其中,单是大大小小的圆锉就有20支、方锉10多支。
黄华生还展示了刻有财神、金鱼、哪吒等图案的印模,用青石和木块制成,这些模具是用于泥塑的,然后再黏在木雕上。在庙宇看到的人像雕塑,其身上的纹饰其实都是泥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
黄华生的木雕做工精细而远近闻名,许多作品都被人登门抢购。在外人看来,木雕工匠是很赚钱的营生,但黄华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严守艺术门道,精益求精,往往一个月才能打磨完成一件,相比其他做木雕的人,收入要少了很多。女儿黄媛萌说:“我父亲雕刻作品的初衷并非为了营利,有时候只是把本钱收回来而已。他更多是为了工艺,不惜花费几倍的工时。”
从小热衷民间工艺
除了雕刻,黄华生还热爱音乐,家中的二胡由他自己精心雕琢。闲暇时,他会拉拉二胡、摆弄下盆景。
老先生谈起从艺生涯时,感慨不已。他的雕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最初家人都反对他,认为他不务正业,更怕他玩物丧志。
上小学时,他便对泥塑感兴趣,他对照鲁迅文集插图创作的鲁迅全身坐像,在吴川小学生工艺展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奖品是一盒水彩和几只油画笔。当他满心欢喜地拿着得意之作和奖品回到家时,却被爷爷斥责不务正业,当着他的面将泥塑丢出家门口。后来,他又学着编织了一个小竹篮,父亲见他在学校不好好读书,费心思在这种奇技淫巧上头,拿起扫帚将他赶出家门。小华生只好在野外的黄麻地里度过惊恐的一夜。
十二岁,黄华生就读于三柏坉初中,对雕刻乃至民间工艺兴趣日渐浓厚。每次他经过村庄古庙、祠堂时,都会停下来观察木雕的图样、形状、纹饰,仔细研究,一呆就是半天。他还遍访木雕老师傅、老艺人,跟着他们“偷师学艺”,不把本事学到手不罢休。这些求知若渴的经历,都为他后来的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17岁时,生活的重压落在这个刚走出校门的小伙子身上。他开始利用自己的木雕专长,替人制作家具,收取费用维持生活。24岁时,他到湛江港务局做家具谋生。1979年,吴川恢复了木偶戏表演,他开始接到了制作木偶公仔的订单,后来祠堂庙宇的祭祀相继恢复,供台、桌椅的木雕有了更大市场,黄华生为了维持生计,开始重拾雕刻的手艺,雕刻木偶、家具等、在祠堂庙宇的柱子上雕刻花纹,一直持续至今。
每件作品要“讲得出理由”
“做每一件东西,都要做到底,做精做好,要讲得出理由。”采访中,黄华生反复强调这一点。精益求精是他不懈的追求,而他所说的“理由”就是作品要讲章法,不能坏了礼法和规矩。
在正式雕刻前,黄华生会先用铅笔描好图样,反复修改,再着手雕琢,他的竹编箱子中,装满了一沓沓的图纸,画着祥云、瑞兽、鸟雀、将相、童子、花草等。他说,雕刻假山要严格遵循“丈山尺树寸马豆人”的比例,也就是“一丈高的山,搭配一尺高的树、一寸高的马、豆大的人”;制作人物雕塑要遵循“立七坐五盘三”人体比例——人像若是站立,头部便占人全身的七分之一;若是端坐,头部占五分之一;若是盘腿,头部占三分之一。
为了说明木雕的礼法规矩,他特意将记者带到一家村民的供台前。他说,古人做供台时,雕刻花纹时是非常讲究的,普通人家只能纹草尾龙和草尾凤,否则配不上礼制,庙宇祠堂和皇家贵族才能纹上真龙和真凤。他认为,虽然传统文化部分存有糟粕,但在传统乡村,有些礼法还是不能逾越,不能坏了规矩。
传承手艺 后继乏人
黄华生将记者带到顶层的阁楼,那里摆放着一个雕刻作品,作品名称是《农夫教子》,耗时两个月,用樟木雕刻而成。先是由一大块樟木雕成作品的底盘,上面陈列着头戴斗笠、手持犁耙的农夫,牵着水牛的孩童、叼着锄头的家狗,这些物件全由老先生一刀一刀雕琢而成。
“家狗都知晓农夫的不易,叼着锄头紧随其后。不管是读书、还是工作,都应该刻苦奋斗,才会取得好结果。”老先生还讲述了作品的寓意:“没有先人,就没有后来的发展。这就是继往开来。”
黄华生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合心意的徒弟。这些年来,也不乏有人上门学艺,但是这些人多是为了学成后好赚钱而来,遇到困难就退缩了,没有一丝的坚守。他坦言:“如今的人很浮躁,真真正正静下心来学艺的人不多,缺乏钻研精神,许多雕刻家做不到以前老艺人的精湛手艺了,大多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追求速度而忽视了精心打磨。”
他在等待一个契机,等待一个人,“如果碰到真心实意学艺的,我愿意无偿传承我的手艺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