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塘蓬镇那榔村内,来自佛山市禅城区的驻村扶贫干部赵志友每天都守着莲蓬种植基地,等候即将开放的荷花。去年,基地盛开的百亩荷花,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落引来三万多名游客。今年荷花已次第盛放,每天前来观看的游客越来越多,沉醉在荷花丛中流连忘返。2016年,禅城对口帮扶廉江46个贫困村。在廉江,对口帮扶村落均建立了专业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生态旅游、家禽养殖等产业。截至去年底,已有7430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扶贫任务完成65%。身处珠三角腹地的禅城,如何为偏远的粤西贫困地区精准把脉、对症下药?来自禅城的精准扶贫经验,能给火热进行中的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哪些启示?近日,记者走进廉江贫困村庄,探访禅城区对口帮扶廉江如何打开观念“心锁”精准对接市场。
盛开的荷花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让那榔村荷花远近闻名。 记者 欧丹丹 摄
一场脱贫致富的蜕变
70岁的那榔村民郑来福破天荒地收到村合作社的500元分红,这让他喜出望外。过去两年,村内共有62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组量身订造的“药方”,摆脱了贫困。那榔村,距离市区超过50公里,长期以来,进村的主要通道是崎岖难行的土路,人均耕地仅0.53亩,农业发展滞后。
要致富,先修路。“道路不通,什么都发展不起来。”那榔村村支书邱大华说,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不少弃耕多年的土地,长出了齐人高的荒草,“种了也运不出来,白费力气。”
禅城扶贫小组的到来,改变了那榔村面临的困境。驻村扶贫干部赵志友发动村民将一块弃耕多年的“沼泽地”整平,建成了那榔村莲蓬种植基地,收入近十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去年夏天,短短三个月内,盛开的荷花吸引了三万多名游客,让那榔荷花远近闻名。如今,那榔村进村道路铺上了水泥,扶贫小组送来了一辆皮卡车,解决了农作物滞运难题。今年,基地扩大了种植面积,预计莲子将带来超二十万元收益。“建了商场、农家乐、市场、公厕。”邱大华介绍,荷花带来的超高人气,让村民信心满满,今年,村里完善了配套设施,准备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
在茅坡村,短短两年内,村内已建6.5公里硬底村道、1个农贸市场、1间卫生站、230平方米休闲广场及篮球场,一改往日脏乱差的旧面貌。“没想到村里能变得这么好。”不少村民惊叹。此前,禅城区民政局投入几十万元,提升村内硬件设施,带动经济宽裕村民出钱出力,将该村一举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贫困户状况千差万别,禅城区扶贫办因村因户施策,让一个个脱贫故事在廉江不断上演,涌现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那榔村、主打“农贸市场+光伏发电”的峥角溪村、养殖狮头鹅的六格村、养殖七彩山鸡的那毛角村等典型范例。
从输血到造血的创新探索
“禅城经验关键在于‘造血’。”禅城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铮告诉记者,禅城改变传统“输血”扶贫,将两地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帮助相对落后地区建立产业链,让脱贫走上可持续之路。
在禅城区扶贫办的规划下,廉江46个贫困村被分成三大片区,实行差异化发展:东片区,靠近廉江市区,将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西片区,通过种植廉江红橙或养殖山鸡等,发展山区经济;南片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养殖狮头鹅、水鸭,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脱贫必先立志。禅城对口单位满腔热情的帮扶,一开始是被当地村民泼了冷水的。
“一天一百块,居然没人来。”被派驻峥角溪村后,扶贫干部缪海林倡议搞特色农产品种植场,招募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村民前来劳作,工资日结,可日上三竿都未见一个村民来开工。无奈之下,他只好挨家挨户去敲村民家的门。
缪海林分析,生活环境的封闭,导致村民生活十分闲散,缺乏必要的紧迫感,“思想扶贫是扶贫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一步”。此前,为克服农产品运输难问题,禅城区向对口帮扶贫困村捐赠了35辆农用皮卡车。46条村子为何只捐了35辆?“怕‘养不起’车,干脆直接不要了。”李铮说,捐赠被11个贫困村拒收。
要改变这样的观念,非一日之功,最有说服力的还是给村民带来看得见的收益。眼见领了皮卡的村子更方便地打通了产品对外的销路,当初拒收的村子又提出补领了。
这个故事常被李铮提起,提醒扶贫干部们打开思想观念的“心锁”何其重要。观念之锁打开后,关键问题还在于如何叩开市场之门。
5月初,作为禅城旅博会主阵地之一,东方广场举行的展销会上,几名来自廉江贫困地区的村民摆摊兜售当地农产品。有村民表示:“卖多少东西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了解什么东西是市场需要的。”由于环境封闭,贫困地区的种植、养殖项目很容易遭遇滞销问题。在禅城之前,有帮扶单位曾尝试让当地村民种植火龙果,但村民不懂种植技术,生产成本远高于市场价,且果质不佳,成熟的火龙果无人问津。
“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帮扶。”李铮介绍,禅城区扶贫办先后通过与南海农商会签订精准扶贫项目协议、借助禅城区工商联展购会销售农产品、组织7个贫困村抱团参加廉江红橙节等方式,让贫困村主动与市场接轨。针对有意愿外出就业却缺乏技术的村民,禅城区扶贫办积极联系企业,由企业进行培训后,再将村民招纳到企业内就业。
在陀村,禅城经科局联系欧司朗(佛山)照明有限公司在村内设置劳动力培训转移点,吸纳村民到该公司工作。培训点还将培训范围扩展到高中或中职学生,欧司朗为报名者提供一年免费学习和两年带薪实习,让他们既能学习技能领取文凭,又能获得工资收入。
对口帮扶的禅城启示
位于珠三角腹地的禅城,打好脱贫攻坚战,精准帮扶位于粤西的廉江,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这一系列行动,正是对当下精准扶贫的生动诠释。
李铮表示,找准优势和短板,将优势集聚,让产业扶贫不再单向输出,实现双赢乃至多赢,这是禅城精准帮扶的关键启示。禅城经验则是综合利用禅城的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和贫困地区的土地、环境优势,既为贫困地区打开适销对路的产品市场,也让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享受优质的农产品。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改变由环境的封闭性导致的发展思维落后,劳动力水平低下,成了决定扶贫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让帮扶政策扎实落地,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应。”李铮说,一方面,禅城区扶贫办通过资助和培训,提升了贫困地区干部的工作能力,改善了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保证各项产业帮扶政策顺利落地;另一方面,还积极改变当地村民的思维方式,强化对其技能培训,提高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效率,确保了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
只有当贫困地区的产品接入市场,并且在市场有了竞争力,才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透过多措施扶贫攻坚“造血”创新行动,最分明的关键字,就是“人”。李铮表示,从一开始,禅城就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干部,关键在群众。
打赢脱贫攻坚战,干部是中坚因素。如果没有扶贫干部沉下心来,一对一对接到户进行帮扶,一村一策乃至一户一策拟定脱贫对策,禅城随后推出的产业帮扶等政策,就不可能真正击中贫困的病根,扶贫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也就不能精准释放其能量。
打赢脱贫攻坚战,群众是主体力量。禅城的扶贫攻坚,打破了过去单纯“给钱”“给物”的单方灌输式扶贫思路,重在通过项目带动,以项目示范既推动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摆脱等靠要思想,也让他们在扶贫中学到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自力更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