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扶贫着眼于当前,能在物质层面使得贫困户增收;教育扶贫着眼于将来,能在精神层面拔除“穷根”。这种远期与近期相结合、物质与精神层面共进步的扶贫方式,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扶贫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眼下,我市常见的几种策略各有侧重:产业扶贫善于“造血”,让贫困地区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又或者另辟新路造就扶贫明星,这是从物质上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教育扶贫是要挖断“穷根”,不让寒门学子输在起跑线,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扶智”更“扶志”;公益扶贫则凝聚“爱心”,引导社会各界多行“雪中送炭”善举,如即将举办的“6·30”活动;健康扶贫是要强“体魄”,特别是家庭医生到镇进村,贫苦户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大病医保模式的推广,将有望解决“大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绝大部分贫困村的脱贫策略,都应该推行综合施策,通过多种策略互补,全方面提高贫困人群的脱贫致富能力。而其中的关键,是要深入了解分析,找准贫困村的致贫原因,因地制宜,制定良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如何综合施策,都必须紧抓产业扶贫这个核心不放松。扶贫的核心问题是产业扶贫,产业发展不上去,扶贫成果也不会巩固。牢牢树立产业扶贫在诸多扶贫路径中的核心地位,是为了让扶贫干部能将工作的重心和精力更好地落在产业扶贫上。很多贫困地区穷就穷在观念上,扶贫的关键是要改变贫困地区的发展观念,这样才能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笔者认为,当下扶贫应该坚持高质量的发展思路,同时将科学、现代化的产业技术送到贫困村。如果只是要“种得多”,那只要派懂农业的技术员到乡村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扶贫干部?还不是盼着扶贫干部能把与新时代接轨的发展观念和产业技术带下乡吗?时代在变,市场在变,消费者也在变,不做市场调查分析就孤注一掷、只管种植不管市场对接、只管卖出不管消费链服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扶贫中随便选一个产业就一定能“造血”的,产业扶贫中的不在状态、不出实效,伤害的不仅是扶贫户的钱包,还有他们脱贫致富的斗志和信心。
既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又要突出产业扶贫的核心地位,坚持科学地谋划产业扶贫,这对扶贫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我市扶贫干部能化压力为动力,创出更多脱贫攻坚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