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有这么一对夫妇,十八年如一日,将爱心倾注到父母身上,不离不弃地照顾中风瘫痪的父亲和母亲,用爱心与真情诠释着孝的真谛,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的责任和义务,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孝老爱亲故事。他们就是麻章区太平镇塘边村杨来锋夫妇。
日前,湛江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组织开展了第七届“湛江好人”评选活动。经各地各部门推荐、专家评审和网络投票,确定了第七届“湛江好人”候选人15名。其中,麻章区太平镇塘边村村民杨来锋被列入孝老爱亲好人候选名单。
杨来锋喂母亲吃饭。
白天干农活晚上为父亲按摩
十八年来,为了给老人一个干净的生活环境,杨来锋夫妇每天坚持给老人们清洗。两位老人居住的房间,通风、向阳,干净整洁,闻不到病人久卧在床所产生的气味。记者看到,在老人的床头,常用药物整齐摆放,生活必需品一应俱全,伸手可及。
瘫痪在床的老人,由于长时间在床上不能活动,为了不让父母亲肌肉萎缩,杨来锋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给父母亲按摩身体。“他一干完农活回到家洗完手就开始帮他们按摩,十几年了从来没有停止过。”杨来锋的妻子说。
据杨来锋的儿子说,父亲每天晚上都会伺候爷爷奶奶洗脚,睡觉前也一定先到卧室看看爷爷奶奶睡了没,没睡就陪他们聊天,跟他们说说一天里发生的事情,有时还会像小孩子般在他们面前作怪,逗他们笑,陪他们解解闷。
记者观察到,吃饭的时候杨来锋也是一口一口地喂给母亲。据杨来锋妻子说,经过多年来的照顾,杨来锋母亲陈玉明的身体总算有些起色了,能够坐立起来吃东西,老人家的精神也越来越好了。
夫妇制定“轮班制”照顾双亲
除了父母双亲,杨来锋家中还有一位哥哥。因平时父母农活比较忙,杨来锋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学会帮助母亲煮饭、买菜和做菜。天有不测风云,1999年夏天,杨来锋的父亲中风病倒,自此瘫痪不起,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父亲病倒给杨来锋一家带来沉重的打击,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2004年,杨来锋的母亲也中风瘫痪在床,只能靠轮椅出入。哥哥长期在外打工,家里唯一的重担就压在了杨来锋的身上。
父母亲患病期间,杨来锋夫妇坚持每天早上6时许起床,洗漱出门买早点,为父亲母亲洗漱、喂他们吃饭,自己再匆匆吃完早饭,出门干农活;中午赶紧回来买菜、烧饭,喂老人吃中饭、照料母亲大小便;晚上干完农活回来除了继续重复中午的事项,还要帮老人洗澡,这样的日子已经重复十年有余。
为了不让父母亲出现意外,杨来锋夫妇制定了“轮班制”,就是必定要有一个人在家照顾好老人,如果刚好妻子要回娘家,杨来锋要寸步不移的守在家里。老人晚饭后,夫妻俩还要分别给两位老人洗脸、洗脚、擦身,如果洗澡则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夫妻俩在照顾老人的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儿子。
拒绝村民募捐不给他人添麻烦
杨来锋的妻子说,每次看到邻居晚上结伴散步或者是走访亲戚时,自己心里也很羡慕,也想过让杨来锋哥哥和他们轮流照顾老人,可是杨来锋哥哥常年在外定居、工作,又怕老人家去到城里不习惯。“父母习惯在村里生活,而且他们长期跟我们在一起生活,我们照顾比较好。”杨来锋说。十八年来,夫妻俩几乎没有共同出过家门。
农闲的时候,杨来锋夫妇会推着轮椅带父母亲在村里边“溜达”,杨来锋说每次出去都会回忆起小时候父母亲带自己在村里玩的场景。平时有什么好吃的,杨来锋总是先让给父母和两个儿子吃。“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再大的困难我都要克服,只要有我一口吃,就一定不会让父母饿着。”杨来锋向记者说道。
村民们说,这十几年来要是没有杨来锋悉心的照顾,两位老人可能就不在了,村民和村干部也曾为他们家募捐筹款,但杨来锋并不接受,本意是不想麻烦到大家。
说起村民自主筹款的事情,杨来锋一个劲地说:“这是我作为人子的本分,这些事都是我应该做的,自己还有能力工作,并不想麻烦到大家,父母亲把我养大成人,不管他们变成什么样,我养他们到老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18个春秋践行“百善孝为先”
据村民们介绍,杨来锋的父亲杨开海是一位老党员,曾是村里的生产队长,是村民交口称赞的大好人,经常为村里做好事、做实事。说起自己的父亲,杨来锋也满是敬佩和自豪。
杨来锋说,2014年,他送走照顾了十多年的老父亲。临终前老人紧紧拉着他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老人对他的感激和不舍都在这紧紧一握之中。门外的风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杨来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眼眶都湿润了。
如今,杨来锋的母亲已经80多岁的高龄了,生活更加无法自理。杨来锋每天干完活回来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母亲的身边陪母亲说说话,或为她擦身、翻身和按摩肌肉。
日复一日,整整十八年,杨来锋用孝心守护着生病的父母亲,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