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省教育厅发布《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其中包括幼儿园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禁止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严格纠正“小学化”教育方式,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据悉,该《方案》将于今年9月初在各地市和各县(市、区)全面部署工作,启动专项治理工作。(据8月3日《湛江晚报》)
幼儿园属于学前教育,本应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但如今在一些地方的部分幼儿园里,孩子功课繁多,学习任务沉重,甚至回家后还有不少家庭作业,幼儿园俨然就成了小学。园方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将小学化当成招揽生源的撒手锏。而不少家长不仅希望幼儿园能多教孩子一些功课,还在节假日里将孩子送进形形色色、收费不菲的兴趣班、特长班、培优班、辅导班。
对此,家长想必是振振有词,这全是为了孩子好,让其“赢在起跑线上”,将来能有个好前程。家长是用心良苦,但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人生是一场长跑比赛,是否能成才取决于很多因素,起跑快不快并非决定性因素。如果盲目抢跑,孩子忙得不亦乐乎,累得气喘吁吁。长此以往,孩子不仅会丧失学习兴趣,心理上也会蒙上阴影,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快乐和幸福,这对其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职能部门发布《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负担有所减轻,但家长不买账,乃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课余时间千方百计给孩子加码,恐怕效果就很有限,甚至孩子的负担会“越减越重”。
对此,职能部门要加强监管,督促幼儿园规范办学,对违规幼儿园严肃查处,更为重要的是家长也要积极配合,不要盲目信奉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给其施加不科学、不合理,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压力,让孩子能拥有一个更加轻松的童年,能更加幸福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