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下旬,市创文办和第三方专业考评机构对市辖5个区、25个街道、7个镇、86个社区的创文工作进行首轮全覆盖式考评,考评点位共919个。市创文办根据考评结果制定了第二季度市创文工作考评情况通报,发布了创文工作“红黑榜”,奖优罚劣。 (8月11日《湛江日报》)
近段时间,市创文办对市辖5个区进行首轮全覆盖式考评,考评点位多达919个。而且,考评结果出来之后,还去各区反馈问题分析原因,务求对标精准创建。这种全覆盖式考评方法,关键在于“量化”。通过量化考评,去促进创文效果的提升。
为什么要对创文效果进行量化考评呢?引入量化考评机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创文的效果更“直观”。通过量化对比,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能迅速找短板、补不足。而且,量化数据总有高低之分,创文效果也自然分得清高下之别,奖优罚劣的措施下,创文工作的推进会更有力。但上述这些还不是量化考评机制的最大作用。其最大作用,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创文工作者形成这么一种执着——多“讲究”,不“将就”。
如果没有量化考评机制,那么评价创文效果的将是一些“软指标”——干净、整洁、有序等等。例如一条街道够不够干净,干净的程度是否达到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只能通过主观感受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将就”的心态。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领导问“这件工作做好了吗”,有人大声回答“做好了”,但领导一看,发现只是“做了”,但没有“做好”。“做了”与“做好”,一字之差,却是天渊之别。把“做了”当成“做好”,就是因为“将就”的心态在作怪。反映到创文工作上,就是“街上小广告大部分都清理了,就剩几处也没关系”“公益广告都贴上墙了,难看些也将就一下”“这条街已经算干净的了,有几片纸屑无伤大雅”……
没有量化考评的“数目分明”,自然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奖优罚劣”,总想着“差不多”就行了,殊不知“差不多”很大程度上就是“差得远”。这里“差不多”,那里“差不多”,叠加放大之下,距离全国文明城市的标准就“差得远”了。有的地方在创建过程中,正是没有重视利用好量化考评机制,任由“将就”心态滋生蔓延,最终少了责任担当,多了慵懒作风,与文明城市擦肩而过。
量化考评创文效果,就是在督促每一个创文工作人员多点“讲究”、不要“将就”。“讲究”,就是要执行好标准——通过科学合理量化的创文考评标准,在掌握标准、用好标准、追求标准的过程中,精益求精,臻于至善。通过直观的数字对比,去“讲究”差距在哪、短板在哪;通过长期的数据分析,去“讲究”顽疾在哪、病根在哪。量化考评所得的分数,并非我们追求的真正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不断攀升的分数背后所代表的高标准创建、高质量生活。
当然,“讲究”要合理适度,不要“穷讲究”“瞎讲究”。就如治理流动摊贩乱摆卖,有的新建小区周边没有配套的农贸市场,如果一味“讲究”把流动摊贩驱赶得一干二净,而没有考虑周边居民的实际困难,那不过是把周边居民的烦心事从“脏乱差”换成“买菜难”而已。从量化考评数据来看,没有乱摆卖自然能得“高分”,但市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是靠这些“高分”就能堆砌出来的。真正的“讲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讲究”,是以“出实效”为目标的“讲究”,是让群众从切切实实的城市变化中感受到宜居宜业的“讲究”。
希望各位创文工作人员都能重新认识并更加重视量化考评机制的作用,并以这种考评为鞭策,在工作中多“讲究”,不“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