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继承叶公文化,弘扬叶氏“耕读报国”的精神,8月19日,世界叶氏联谊总会广东湛江分会开展2018年高考奖学大会,对今年考取本科、研究生、博士的231名优秀学子给予奖励。(8月20日《湛江日报》)
近段时间,我市各地的奖学、助学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张张笑脸、一份份喜报、一声声嘱托,无不令笔者心生振奋。振奋于有更多湛江学子将走出家门看世界、开眼界;振奋于有更多乡贤商会回到家乡为优秀学子带来奖学的“仪式感”。湛江教育要重回辉煌,太需要这样的“仪式感”。
“仪式感”是近年流行起来的热词,在笔者看来,“仪式感”就是通过一些特别的行为、形式、活动,去强化人们对某些东西的认同。“仪式感”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从此与众不同。提起“仪式感”,很多人会首先想起情侣间的“仪式感”。情人节的表白、七夕的礼物、生日的惊喜……每个纪念日里那些脑洞大开的“小浪漫”,都是“仪式感”的一部分。因为有了“仪式感”,本来普普通通的一个日子,在情侣间有了特殊意义;本来普普通通的一件小事,在情侣间成为珍贵回忆。这就是“仪式感”带来的“认同强化”。
教育,同样需要“仪式感”。六七月间频频刷屏的各大高校毕业典礼,便是最为人熟知的教育“仪式感”。毕业典礼这种“仪式感”到底有多重要?2017年6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一项调查显示:90.18%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毕业典礼不可缺少。而对高校外的“围观群众”而言,毕业典礼的重要性也不遑多让——早已毕业者可以在这个时节回忆青春,尚未毕业者则能借此畅想未来。笔者不禁想起自己的毕业典礼,权杖入场、校歌回荡、从校长手中接过毕业证书……毕业典礼的意义早已超过“从学校学成出师”太多太多。
对学生而言,毕业的“仪式感”如此重要,那奖学呢?在笔者看来,奖学需要“仪式感”,当前的湛江教育更需要奖学带来“仪式感”。报道中,世界叶氏联谊总会广东湛江分会所办的“奖学大会”,便“仪式感”十足:千人出席活动、联谊总会致贺、现场奖励现金、大学教授颁奖……最后,湛江叶氏分会会长勉励众人要牢记“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读书”这一古训,以教育作为最宝贵的家产,引导孩子学会勤奋和努力。在这种“仪式感”中,受到鼓舞的又何止领奖的学生,在座的宗亲长者、热心乡贤、学生家长,甚至未出席活动的叶氏子孙,都会因这种“仪式感”而强化对“积钱不如教子,闲坐不如读书”古训的认同,更加重视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湛江越来越多村镇、商会、乡贤重视奖学助学活动,但并非有活动就一定有“仪式感”。有的奖学活动,不可谓不重视、不可谓不出力,但始终少了那么一些震撼人心的力量,少了那么一些引起共鸣的契机,少了那么一些鼓舞前进的激情,而其实,正是因为少了“仪式感”。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仪式感”就是要“张灯结彩、广开筵席”,就是要“奖励丰厚、人人有份”,就是要“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其实不然,“仪式感”的关键,是“仪式”——一套有明确步骤、有象征意义、有价值认同的仪式。在笔者看来,这种奖学“仪式感”最为丰富的教育阶段,是幼儿园。笔者读幼儿园时,老师如果觉得哪个孩子表现好,就会在这个孩子的手臂上印一朵小红花。印小红花的时候,老师会让孩子们围坐一起,所以手臂上的小红花会引来许多羡慕的眼光。而放学后,家长来接孩子,一看到手臂上的小红花就夸孩子了。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回到家里,无论是见到长辈亲人还是陌生路人,孩子都会因为手臂上的小红花得到夸奖。大家都明白“小红花”代表什么,大家都不吝啬给予孩子鼓励,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孩子们能越做越好。“小红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广泛价值认同,让“仪式感”的作用发挥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