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到湛江。海鲜是湛江的一张名片,每逢开渔季,湛江人都会放开胃口大啖海鲜,慕名到湛江吃海鲜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这几天,无论是本地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还是湛江人晒到微博微信上的图片,总离不开“海鲜”这个主题。无论是码头菜市,还是食肆酒店,生猛、价廉、量多的海鲜就是湛江人的自豪,热情的湛江人更是招朋唤友,“吃海鲜,到湛江”。
开渔丰收的喜庆、生猛海鲜的美味,让湛江人沉浸于一片喜悦之中。但是,在享受开渔带来的快乐时,我们更应想起因何休渔。
提起“开渔”,可能大部分湛江人都会联想到渔获增多、海鲜降价。但大家可能不相信的是,有的沿海城市,正面临着开渔了渔获也不见得增加多少的尴尬。在那些城市,开渔后市场上增多的鱼类,有来自远海捕捞、外来进口的,也有趁机大量出货、甚至被无良商家用作冒充天然海鱼的养殖鱼。
为什么有的地方开渔了渔获却也没增加多少,或者一开始是增加了但不用多久就锐减了呢?这就得从休渔说起。休渔,是针对近海捕捞过度、渔业资源衰退而制定的政策。从1995年起,渤海、黄海和东海渔区开始实行伏季休渔制度,而南海渔区也于1999年开始实行。休渔的目的,是为了让鱼类的关键生长和繁殖期得以安心繁衍生息。而一些城市对开近海海域,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近海鱼类的产卵地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它们需要更长的“修养”时间才能恢复元气。
沉浸于开渔季渔获丰收的喜悦,我们很容易会有两种想法:一是鱼那么多即便不休渔好像也没什么问题;二是做渔民真好,要大力发展海洋捕捞业,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湛江海鲜。其实恰恰相反,一些地方开渔季已经出现的渔获不多现象正是前车之鉴。如果不坚持实行伏季休渔,如果不大力减少近海捕捞,那么我们迟早也会遭遇同样的困境。
近年来的渔船“木改钢”、海湾清障、降低燃油补贴、渔民“减船转产”等,都是为了减少近海捕捞,让渔民在“出海”之外,也考虑“上岸”这个新的出路,擦脚上岸搞海滩旅游、做冷库物流、或者外出打工……“出海”的渔民少了、“上岸”的渔民多了,近海的捕捞少了、远洋的捕捞多了,被过度开发的海洋才能逐渐恢复生机和活力。而这片生机勃勃的蓝色海洋,将是我们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礼物。再过一百几十年,湛江人依然能看到渔获丰收的盛况,依然能尝到美味生猛的海鲜时,一定会感激如今为保护海洋选择“上岸”的我们,一定会感激如今为保护海洋坚持“休渔”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