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发布后,目前,我国已有21个省份出台或公布157个景区降价或免费措施,还有157个将在国庆前宣布降价。景区降价或免费,这对广大游客而言,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但仔细审视各大景区给出的门票降价单,除少数景区确确实实“大刀阔斧”地把原先奇高的门票价格降至合理区间之外,无不让人感觉到还有很多景区的门票降价实乃“不痛不痒”之举。不是吗?看看最近一些景区门票公布的降价情况:千岛湖景区,旺季从150元降到130元,淡季从120元降到110元;黄公望景区,从60元降到50元;溪口雪窦山统票,从200元降到180元;乌镇东栅从120元降到110元……这些景区似乎是“事先串通”,或是“心照不宣”,门票降价,多则20元,少则10元,再多一点也没有了。可以说,这些景区所谓的“门票降价”,用“不痛不痒”来形容,真的一点都不过分。
因此,笔者以为,景区门票降价是好事,但切莫“不痛不痒”。一方面,景区管理方应给出实实在在的门票降价“红利”,用降价“幅度”来说话。如果降价幅度只在一二十元之内,这只是“虚晃一枪”,不痛不痒,没有让游客实实在在地拥有获得感,那么,这样的降价其实就是一种商业“炒作”,甚至是一种“欺诈”行为。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用降价“区间”来说话。如果只是给各大景区发出降价“倡议”,而没有给出降价“区间”,这样的降价也就难免会存有“不痛不痒”之感。
总而言之,景区降价,既需要景区管理方用诚意和行动“真降价”,又需要相关部门用制度和标准“真监管”,让景区门票降价真正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使广大游客真正享受到景区门票降价所带来的实惠和红利,而切莫使景区门票降价因“形式大于意义”而导致“不痛不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