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做作业更重要的是“求过程”

2018-09-13 11:24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关月(霞山)

这几天,某地一名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老师陷入了舆论的漩涡,起因是他所布置的一条“亲子作业题”——学生在家数一亿粒米,家长配合督促完成,翌日把一亿粒米带回校。很快,家长群和网上就炸开了锅,不少家长直言作业“太奇葩”。随后,这名数学老师不得不出面回应,说这个作业只是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感受“亿”的概念。

毫无疑问,这名数学老师在布置“数一亿粒米”作业时,太过于想当然,没有考虑到“一亿粒米”的“能量”,要求“一粒一粒地数”。微博上有人对这道作业作了估算,从时间上说,如果一个人每秒钟数3个数,不吃不喝不睡,理论上从1数到1亿需要一年时间;从重量上说,600粒米为50克左右,若以10千克为一袋米计算,起码要833袋大米。尽管细小如“米粒”,但在“亿”的“放大”下,其“能量”是如此恐怖。这名数学老师本想让学生感受“亿”,却在布置作业时恰恰轻视了“亿”,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这名数学老师在布置作业前没有自己先去“做”一遍,太过于强调“亲子互动”,才会闹出如此笑话。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便这名老师有考虑不周全、工作不细致的情况,但其出发点毕竟是好的,而且从教学效果来看,更是一流,起码所有关注事件的“吃瓜群众”都深刻地体会到了“亿”的“能量”。反而是事件中几乎一面倒的质疑声,反映出绝大多数家长在“陪孩子做作业”这件事上的思想误区。

作为一道数学题,“数一亿粒米”真的“无解”吗?从网上看到的媒体跟踪报道来看,这名数学老师所教的班级里,还真有人完成了作业。一名家长作“经验介绍”时说,他让孩子先数100粒米,然后引导孩子进行发散思考,10个100就是一千,10个一千就是一万,以此类推,让孩子对“一亿粒米”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笔者也在想,如果我们可以做得更认真,称出100粒米的重量,再根据“百”与“亿”之间的关系换算,就能求出一亿粒米有多重。根据这个计算结果取米,米粒的数量就接近“亿”。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并非难题。

上述以重量来“数”一亿粒米的“解法”,让笔者不禁想起了“曹冲称象”。到时出“称象”这道题的老师叫曹操,他是出给身边那些成年人做的,那些想不出答案的“学生”估计当时也在腹诽“这题太奇葩、老师太坑爹”吧。没想到,老师的儿子曹冲把题解出来了,方法大家也都学过了,而当时解题的曹冲才6岁,在读“学前班”。笔者想,如果那些四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在碰到“数一亿粒米”这道题时,能淡定一些想起这篇二年级学的语文课文,估计不少人都能触类旁通吧。面对“数一亿粒米”,为什么学生和家长都“淡定”不了呢?根源就在于,大部分家长和学生对于做作业,都太执着于“求答案”,而不重视“求过程”。

“求答案”和“求过程”,理念的不同,导致了对待问题的心态不同。过分执着于“求答案”,感觉“数一亿粒米”这道题是“无解”时,自然无可避免地感到焦虑,“淡定”不下来。求不出答案,就完成不了作业,这是焦虑的根源。但大家忽略了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其实只不过是想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家长配合督促,是为了密切亲子关系,完善家校联教。作业不过是一件“工具”,帮助我们攀登知识高峰的“工具”,我们更应该重视的,不是“工具”的颜色、形状,而是我们学会使用“工具”的过程,还有我们使用“工具”登峰的过程。人生又何尝不是在不断“做作业”“过考验”,比起执着于“求答案”,或许“求过程”更值得我们珍惜和重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图片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