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数一亿粒米”的作业,这几天家长群里议论纷纷,家长们各抒己见。刚好笔者家里的两个侄女,相差3岁,一个二年级学会了加减法,一个五年级会乘除法。昨天,我给他们出了个作业——“用你们的方法数出一亿粒米”,两个小朋友却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小侄女说一粒一粒地叠加式的数,总有一天能数完的;大侄女说先用盒子装满米,数出来有这个盒子有多少粒米,然后用一亿除以一个盒子的米粒,得出要多少个盒子,把这些盒子装满就可以很快地数出来了。
两位小朋友用他们所会的知识,想尽办法把问题解决。试想一下,如果当初我出的作业是“数一亿粒米”的话,可能这两位小朋友只会单纯的想到数数字。其实小孩子的世界很简单也很纯真,想要开阔他们的思维不能只在成人的角度思考,让站在他们的角度出发。多思考一点,多说一点,可能会收获不同的结果。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输出途径。更贴近学生的教学语言,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生建立良好沟通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合适的引导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寻找结论,而不是运用“填鸭式教学”通过灌输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答案与知识点,才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在考试当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这一教学理念。
可能“数一亿粒米”这个作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让发布命令式的布置作业方式给毁了,变成了“奇葩作业”。所以教师们要在教育上多用点心,别让“奇葩作业”误了孩子。